“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专题系列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静安区

2021-05-14

  市政府新闻办今天(7月22日)举行第二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系列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静安区委书记于勇介绍了静安区近年来经济发展、改革创新、城市治理、公共服务、文化发展等方面的有关情况。静安区委副书记、代区长王华,静安区商务委主任林晓珏,静安区科委主任周隽,静安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王光荣,静安区民政局局长贾先斌出席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静安区面积37.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5.77万,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实力雄厚、人文环境优雅、城区环境精致。近年来,静安围绕“国际静安、圆梦福地”的奋斗目标,积极对接国际一流标准,在城市空间布局、产业功能、环境营造、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一、经济密度质量效益保持前列

  静安的综合经济实力始终位于上海中心城区前列,发展质量和效益处于较高水平。主要有两方面特征:第一个特征是三大经济特色鲜明。静安作为中心城区,地域面积狭小,资源相对稀缺,为此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涉外经济三大经济,提高经济能级和密度。在总部经济方面,静安已累计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5家,其中不乏欧莱雅、开云、辉瑞、飞利浦等知名公司。在楼宇经济方面,静安是上海第一幢亿元楼的诞生地,去年亿元楼达75幢,月亿楼9幢,其中单位楼宇年税收产出最高的超过38亿元。上半年,涉外经济实现税收总收入184.08亿元,占全区税收总收入的50.75%,外税规模和占比均位居中心城区第一。第二个特征是产业高端化国际化优势明显。静安已经构建了以商贸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服务业为主的国际化、高端化现代服务业体系。特别是商贸服务业、专业服务业特色优势突出。在商贸服务业上,静安作为国际消费城市示范区,汇集国内外品牌超过2000个,进入上海的世界一线品牌绝大部分在静安设有旗舰店或专卖店。特别是南京西路商圈沿线,世界三大知名奢侈品集团——路威酩轩集团、历峰集团、开云集团旗下品牌云集,商圈成为全市高品质消费的风向标。全国首个离境退税即买即退集中退付点落户恒隆广场。今年“五一”期间,南京西路商圈成为全市客流最高的商圈之一。同时,区域内吴江路休闲街—丰盛里区域、陕西北路老字号专业街被评为上海特色商业街区。静安寺商圈被纳入上海市第一批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安义夜巷”广受好评。今年4月起静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中心城区率先实现正增长,上半年累计559.67亿元,同比增长11.3%,增幅中心城区第一。在专业服务业上,静安已经集聚了法律服务、会计审计、人力资源、检测认证等大量的国内外知名专业服务业企业,囊括了几乎所有的细分门类。GaWC名录的全球服务机构中,静安的数量达到44家,占上海市拥有GaWC企业数量的三分之一。区域内专业服务业在决策咨询、产业融合、资源整合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配套作用。

  二、改革创新服务功能优势凸显

  上海提出要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和开放枢纽门户功能。为此,静安主动服务全市大局,推动改革与创新两轮驱动,不断提升城区的核心竞争力、投资吸引力、辐射影响力、功能承载力。在深化改革方面,重点就是依托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全力推进全球服务商计划。静安是上海唯一的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近年来在贸易便利化、服务业体制机制突破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效,在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全国19个市(区)开展的工作评估中,静安排名第一。在此基础上,静安在全市首创提出全球服务商计划,进一步对接上海强化“四大功能”,特别是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市区联动全力打造具有全球资源配置力和影响力的高端服务业集群。目前该计划已被明确列入了市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静安将重点打造9大服务平台,建设15大产业空间,打响4大活动品牌,吸引高能级的全球服务机构入驻。在科技创新方面,重点是聚焦市北高新园区,大力推进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业。市北高新园区作为静安对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前沿阵地,园区综合发展指数、单位土地利润、单位土地税收产出强度在全市开发区中名列前茅。目前,园区内已形成了大数据云计算等特色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并拥有上海数据交易中心、全国首个大数据试验场联盟、上海市大数据中心等功能平台。上个月,静安与上海科学院、华为等共同打造的区块链生态谷也正式揭牌。目前,园区已列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全市科创规划版图,正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大数据产业之都和中国创新型产业社区。此外,静安还积极布局新产业新业态,依托区内国际知名药业企业和三甲医院集聚优势,规划健康产业园区,积极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对接市出台的新基建行动方案,高水平推进5G等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三、城区品质治理水平精致精细

  静安区正在着力打造城市精细化管理示范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静安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重点推进两个方面。一是以“一网通办”为关键抓手,带动政务服务改进。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全力深化“一网通办”静安频道建设,提升在线办理率和全程网办率,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加大环节精简和业务流程再造。去年在全市“一网通办”评估中,静安在16个区级政府中名列第一。二是以“一网统管”为关键抓手,以绣花般功夫推进城区精细化管理。依托静安的大数据云计算产业优势,探索城区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2018年,就开展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数字经济试点重大工程——大数据与城市精细化管理(静安)项目建设。去年静安承接了市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区级平台唯一试点建设任务,今年还将建成城市运行“一网统管”2.0指挥平台,努力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的目标。在优化精细化管理机制的同时,静安还全力推进“美丽家园”“美丽街区”建设。静安是全市较早启动“美丽家园”建设的区之一。我们先后实施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实现所有785个住宅小区全覆盖。特别是在全市率先把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纳入政府实事全力推进。下一步,静安将持续推进区域内的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和设施改造、区域道路环境整治、绿化建设等工作,打造高品质生活环境。

  四、群众生活公共服务舒心便捷

  静安始终聚焦“老、小、旧、远”等民生关切,力争做到老有颐养、幼有善育、住有宜居,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力做到老有颐养。截至去年年底,静安共有60岁及以上人口35.71万人,占比为39.1%,老龄化程度在全市处于较高水平。我们高度重视为老服务工作,积极完善养老设施布局。至去年年末,全区共有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9个、老年人护理机构25个、老年人助餐点66个、机构养老床位6089张,较好匹配了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在推进机构养老的同时,静安还积极优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推出了“乐龄家园”居家养老服务品牌十大行动计划,涵盖了“乐龄友厨”社区助餐、“乐龄居家宝”健康保障、“乐龄有伴”独居关爱、“乐龄手帮手”家庭照顾等项目,让老年人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更为贴心的关怀和爱护。积极推进幼有善育。静安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全区共有中学52所,其中普通中学50所,职业高中2所;小学44所;幼儿园91所。特别是托幼工作事关“最柔软的群体”、事关千家万户、事关城市未来。为此,近年来静安全力做好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3至6岁学前教育、小学生下午3点半后校内课后看护服务等工作。加大普惠性托育点建设力度,年内率先实现14个街镇全覆盖。着力实现住有宜居。坚持旧区改造、无卫设施改造、成套改造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目前已经提前8个月全面完成“十三五”成片二级以下旧里32.64万平方米的改造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有序推进剩余的零星旧改地块改造。同时累计完成5200多只“手拎马桶”改造,基本解决居民“如厕难”问题。区域内的彭三五期、彭一小区、中华新路817弄等旧住房成套改造也都在有序推进。此外,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静安区就业带来较大影响。为此,静安加大了就业帮扶力度,上半年,全区新增就业岗位22833个,帮扶引领创业426人,帮助长期失业青年就业504人。特别是依托区域内人力资源企业集聚优势,静安区成立了人力资源机构助力大学生就业联盟,重点帮扶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静安还在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同时,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哨点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区域性医疗中心和互联网医院建设,提升区域医疗救治水平。

  五、城区人文文化品位多元典雅

  静安在文化发展上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交相辉映。主要有两方面特征。一是文化资源丰富。中国第一条西式马路(1862年)、第一辆有轨电车(1908年)诞生在静安。静安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核心区域,中共二大会址、上海毛泽东旧居、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等重要红色遗迹也都坐落于静安。区内目前共有159处优秀历史建筑、3个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同时,还有14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33个艺术表演场馆、14个电影院。二是文化品牌活动云集。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浓情静安·爵士春天”音乐节、静安国际雕塑双年展等活动,已经成为全市知名文化品牌。静安也是市“建筑可阅读”示范区之一,推出了3条“建筑可阅读”微旅游线路。同时,静安还深入打造“博物馆城区联合体”,构建多类型、多领域、多层次的博物馆体系,努力为“上海文化”品牌提供优秀的“静安样本”。特别是静安区注重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美在静安”公共文化圈提升专项行动,开展“十百千万”文化配送工程,形成区级公共文化配送供给菜单,共有293家主体单位,583个入选项目,进一步丰富了市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