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勇当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领跑者

2023-03-03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作为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工作项目之一,上海首创全国首个城市形象数字传播平台IP SHANGHAI。平台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委外宣办公室主办,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凸显中国和上海特点的城市形象资源全库,并逐步建成聚合征集、共享传播、孵化创新的城市形象内容生态系统,探索人人创作、人人展示、人人分享的国际传播新模式。依托该平台,上海组织“中华文化走出去”专项扶持资金项目申报和“银鸽奖”评选,不断发掘和聚合国际传播IP,积极探索以国际语言演绎中华文化,形成并完善国际传播顶层设计的“上海模式”。

日前,2022年上海市“中华文化走出去”专项扶持资金项目申报、“银鸽奖”评选已结束。来自国际传播领域的专家,从中华文化国际表达、推广推介“双创”演绎、全球叙事能力建设、扩大国际“朋友圈”四大方向,解读上海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创新做法和生动案例。今刊发四位专家文章,以飨读者。

创新国际传播 打造全球叙事体系上海范本

■符湘林

叙事,简而言之,就是“讲故事”。听故事、讲故事,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人们善于理解故事,历史上伟大的演讲者都深谙这个传播之道。从2022年上海市“中华文化走出去”专项扶持资金入选项目和“银鸽奖”获奖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着眼于“全球叙事能力建设”,上海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这些成果尤为可贵。

在“如何讲”上,坚持三大创新

善用“老外”视角。“老外讲故事”是上海国际传播的一大特色。上海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老外来讲述他们亲身经历的上海故事,不仅有网红,还有企业高管,不仅有“旁观者”,更有“融入者”。例如“在上海,为全球”,作为中国首个以城市IP为主题、以企业发展为案例的大型全球传播案例征集活动,吸引欧莱雅、勃林格殷格翰、拜尔斯道夫等跨国企业高管,通过分享企业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见证者、共创者和共享者的生动案例,讲述“在上海,为全球”的实践故事。这也是全国首个城市形象资源共享平台IP SHANGHAI探索孵化城市IP的新途径。

运用平台思维。基于互联互通互动的平台思维,我国网络小说在海外大受欢迎。2022年上海市“中华文化走出去”专项扶持资金入选项目和“银鸽奖”获奖作品中也不乏此类案例。阅文集团旗下起点国际,立足平台推出“全球作家孵化项目”,通过开放海外用户原创功能,支持和培养海外原创作者,让全球读者在文学的海洋中感受世界多元文化的魅力,实现从“走出去”向“走进去”的转变。

科技赋能传播。科技推动传播方式变革,通过科技赋能,“最上海·苏州河”全媒体大直播项目变成传播科技手段创新的演示台。流动演播室、虚拟主播,虚实相生,让苏州河国风主题曲在不同“世界”维度锵然奏响;科技创新催生全国首款主打人民城市实践概念的IP SHANGHAI数字艺术品“申生不息”,在数字生态领域唱响主旋律。

在“讲什么”上,用好三种资源

城市记忆。构建中国叙事体系,不能脱离“记忆”。围绕上海城市根脉,闵行区制作了首部国际传播新媒体视频产品——“上海之本、未来之城”数字艺术长卷,生动展现了发生在闵行土地上的历史故事。鉴古知今,讲述城市文化故事要善于将隐藏在城市记忆深处的故事讲好。每座城市都有丰富、精彩、打动人心的往日故事,通过这些故事能将城市价值更好推广,城市形象更好展示。

人民记忆。构建中国叙事体系,不能不讲述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选取普通人视角,让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更加形象生动。例如《百姓话思想》系列短视频,通过展现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普通人在上海的工作、生活,让百姓谈思想、谈变化,用鲜活朴实、生动具象的百姓故事,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上海的生动实践,阐释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

中华记忆。构建中国叙事体系离不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话语资源——可以是小说、诗词等文学作品,也可以是建筑语言,还可以是其他。微纪录片《凝固的诗·探秘中国民居之美》用传统建筑语言吟出了“诗”的艺术美感与文化内涵,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传统建筑,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骨子里的坚守、责任和情怀,体现中国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价值观追求。

在“找共通”上,做到三维度共鸣

理想共鸣。上海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上海国际传播在描画未来美好愿景上理应勇往直前。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通过近300位来自国内外设计界和产业界领袖的智慧分享,数百项令人振奋的最新设计成果展示,为全球设计界寻找未来美的共鸣;《上海:科学家培育之城》用约800个单词和3幅图片描绘了上海凝聚科技创新人才的美好图景。

主张共鸣。面向未来的中国叙事体系是体现更多中国主张的叙事体系。上海电气集团聚焦产业低碳化、数字化转型,推出生物多样性H5交互设计“‘碳’索未来”,并在海外主流社交媒体平台Facebook传播。通过创意设计吸引海外用户关注,唤醒海外用户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探索建立上海与全球生物保护的链路,为体现中国主张做出表率。新时代呼唤更多体现中国主张、引发全球共鸣的国际传播好作品好内容好项目。

价值共鸣。面向未来的中国叙事体系是能够引起价值共鸣的叙事体系。上海国际传播注重挖掘体现共同价值的作品,融媒体作品《盲人兄弟的上班路》即是一例。该作品用文字和视频记录下上海熊爪咖啡种子店盲人双胞胎兄弟工作日常,向世界生动展现自信自强、包容关爱的共同价值观。有TikTok网友评论道:“This is heart touching.”(这个故事太打动人心了。)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是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为增强上海全球叙事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上海专门设立“中华文化走出去”专项扶持资金和“银鸽奖”。上海应该成为可信可爱可敬中国故事的最佳讲述者。上海有这样的传承,也有这样的职责,更有这样的使命。

(作者为上海格物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双创”之花为高水平“走出去”赋能

■李艳丽

开放、创新、包容已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品格。这样的城市品格厚植于上海的文化土壤,为涵育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双创”之花创造了有利条件。2022年上海市“中华文化走出去”专项扶持资金项目申报和“银鸽奖”评选,通过甄选一批优秀的“双创”项目和作品,彰显这朵“双创”之花的上海魅力,值得称道。

推动海派“双创”演绎

海派文化是上海近代化过程中的产物,海派故事体现了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开放包容的精神和多元的文化形态,为讲好上海城市故事提供了丰富内涵。关于海派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在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甚至不同语境下各有不同,并不断损益、代谢、嬗变、拓展和深化。厚植海派文化底蕴,做法之一就是用“双创”将其丰富内涵演绎出来。

比如,二战时期上海向避难的犹太人敞开怀抱。海派的内涵表现为善良、宽容、大度。“犹太人在上海”系列视频与《幸存者之歌》音乐会、音乐剧《上海奏鸣曲》等,以不同形式讲述这一段历史,在叙述二战时期犹太人于上海生活的历史故事中,生动诠释了中外人民的深厚友情,并表达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望。

在日常生活语境下,海派文化表现为内化的城市基因。开放包容的土壤,舶来了咖啡“滋味”,并任由这“滋味”落地生根,喝杯咖啡已深入上海城市文化肌理。咖啡文化成为中外共通的语言,一杯一杯咖啡、一个一个咖啡馆成为人们畅言交流的情感纽带,成为大家创新实践的灵感源泉,见证着城市与个体彼此温暖、相互成就,亦如上海日报的《理想咖啡馆》项目所寄予的“美的表达”一般,以咖啡为媒,为世界读懂中国增添新注脚,架起跨文化的桥梁。

新时代的海派“双创”不仅在纪录片里,在音乐剧里,在咖啡馆里,还在“设计之都”里。上海设计之都促进中心借米兰时装周,向世界展示上海五大新城建设的亮点,从服饰、美妆、家居、建筑之美到文化之美,讲述蕴藏在产品背后的中国智慧和文化,润物无声地传播上海之美和中国的美学理念。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上海出品的《新神榜:杨戬》以《山海经》等中国古籍为历史背景,对经典中国故事进行了独特而精彩的改编,让国际社会更好了解中国神话。片中的美术、特效无不取材于传统美学,而新技术的运用更是赋予作品“双创”新的色彩。华丽的舞蹈源自敦煌石窟的飞天和三国诗人曹植的《洛神赋》;“水墨太极图大战”等采用升级版三维渲染水墨视效,数字赋能满足了观众对于东方神话的瑰丽想象,在东方神话故事的精神内核基底上,诠释亲情与守护;配乐则综合调用摇滚、爵士、中国传统乐器等多种元素,呈现一场视听盛宴。

东方神话剧《与君初相识》《恰似故人归》,以《山海经》中鲛人和九尾狐作为男女主角的创作蓝本,创新了一部“美人鱼王子”的东方童话,引发海外观众众多二次创作与传播;《中华武魂》打造武术文化全球传播的上海方案,与国际武术联合会、世界武术冠军、国内外新媒体武术网红密切合作,与少林寺、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共同生产内容,闯出新模式;自得琴社首创古画风格音乐视频形式,将中国古代复原装束与国风音乐巧妙融合,营造出典雅韵味的视听效果。

“上外+”多语种国际传播品牌建设更是将文明互鉴的影响力提升到了战略层面,成功打造了一支国际传播实践与研究团队。

凝聚“人人”国际传播力量

当代网络社会打破了文化的壁垒,编织起新的认同。以“故事”起共鸣,由“人民”来主创,这是上海国际传播、上海城市形象塑造一大特色。

纪录电影《时光机》是上海京剧院导演马科确诊阿尔兹海默症后,摄影师马良为了帮助父亲找回失去的记忆而讲述的父子故事,不仅超越了地域的狭隘性,也展现了中国的传统与当代艺术的优美。超越国境的人间情感,令其收获美国艾美奖杰出艺术文化类纪录片等二十多项国内外电影节展奖。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评论:“细腻的电影,视觉却极其惊人,以艺术向衰老过程中寸步困难的艰辛,奋起而战。”《时光机》关注高龄化社会中的认知症问题,展现了艺术为生活服务的真谛。

坚持“人民城市”的文化发展导向,依托IP SHANGHAI平台凝聚“人人”国际传播力量,汇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表达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愿望。这就是上海。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多用善用“第三只眼”,让老外不见外

■冯翔

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多次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当今中国已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需要向世界展现真实的自我,世界渴望更好地了解中国。我们回应海外关切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就是把中国人的真实生活情景和社会发展样貌展现在全球受众面前,通过客观记录生活场景、对话普通民众来呈现真正的中国故事。

上海是一座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她的发展代表了中国的发展进程。作为世界观察中国的一扇重要窗口,上海理应不断增强全球叙事能力,讲好中国故事。

为鼓励国际友人更好融入在华本地生活,通过“人”的具体行为走进国际主流圈层,2022上海市“中华文化走出去”专项扶持资金项目和上海市“银鸽奖”甄选出国际传播好作品好内容好项目,鼓励更多国际友人成为上海故事的生动叙述者,通过他们的视角,深入上海每一个“现场”,传播推广上海城市精神与城市品格。

鼓励发掘更多老外讲述者

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与世界的交往愈加热络与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与上海发生着联系。他们中有普通人,有各领域专家学者,有国际传媒人士。在与上海的交往中,他们或收获了美好的回忆,或获得了事业成功,或实现了人生梦想。他们拥有“讲好中国故事”的独特优势。相同的成长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让他们在与海外受众,特别是其母国受众交流时,没有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的障碍,讲述内容更易被接受。他们在上海亲历的故事也更具说服力。凭借着独特的视角,擅长的表达方式和熟悉的叙事方法,这些国际友人正成为上海故事最重要、最直接、最权威的讲述者群体。

以老外视角传播中华文化

“在沪涉外社群信息服务与国际传播”从改变国际传播主体这一“新观念”入手,让百名在上海的“老外”感知上海、体悟上海、认知上海。通过开展“外籍视角讲述中国故事”“外籍人士系列专访”“国际社群沟通”等系列活动,发挥新媒体平台优势和KOL&KOC力量,以“老外”视角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上海城市形象。

“外国人眼中的上海视觉展(长宁篇)”运用视觉展这一“新手法”,借助长宁区内驻沪总领馆和驻沪机构的资源优势,让各种影像元素的“场景效应”作用于在沪外籍人士。这些国际友人既是上海改革发展的亲历者,也是参与者,通过视觉展,让更多国际友人多角度多层次了解上海、传播上海,打造上海文化新IP。

“爱上海的理由”青少年英语国际传播项目的影响力同样不可小觑。项目采用“中外青少年讲故事”的独特表现方式,培养和引导中外青少年用“国际化+年轻态”的思维、视角和表达,以英语短视频为载体,让每个孩子用90秒向世界展示一个爱上海的理由,向世界讲述上海故事。

做好老外讲中国故事文章

进入新时期,上海正努力把“老外”讲中国故事这篇大文章做得更好,进一步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上海故事。

首先,请进来。除了各国驻沪领馆官员、友城驻沪代表、跨国企业家代表和国际顶流文化传媒大咖外,上海尤其重视发挥“普通外国人”和“国际专家学者”的力量。“普通外国人”尤其是常驻上海的“普通”外籍人士了解上海,对上海有很深的感情。“国际专家学者”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具有权威性和较高知名度,观点和言论更有说服力。上海面向全球广发“英雄帖”,邀约这些国际友人成为上海故事和中国故事的生动讲述者。

其次,推措施。针对国际友人的特点,上海正在谋划更好借用“第三只眼”看上海的相关扶持措施和产业政策,鼓励他们以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把“外国人但不是外人”特色做到极致。上海尤其重视不让相关措施条款成为“睡美人”,在条款出台的同时不断提升社会知晓度,以使更多喜爱上海的国际人士能够留下来,融进来。

第三,搭平台。上海正在不断推广上海城市形象资源共享平台IP SHANGHAI,主动从贴近国际受众接受习惯出发,帮助外国讲述者挖掘合适素材,并不断扩大IP SHANGHAI平台在外国人群中的知晓度。与此同时,IP SHANGHAI正在搭建自己的“专业用户生产内容模式(PUGC)”,构建国际创作者自发传播的生态体系,吸引各种喜爱上海的国际创作者们通过IP SHANGHAI将内容和创意展示出来。这一国际友人自发传播上海故事的过程,正在吸引国际内容创作者来到上海扎根并生长,未来上海将涌现出更多全球内容创作者国际孵化培育基地,真正展现“海纳百川”的上海DNA。

(作者为欧洲城市比较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

在价值融合中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精神

■夕言

今天的中国正在发生伟大的历史性变革,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这个过程中,怎样让中国故事传播开去,入眼入耳;如何让中国价值表达开来,入脑入心,需要我们围绕国际传播的特点与规律,聚焦共同价值,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把准脉。

寻找共同价值,创新国际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论述,对于做好国际传播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国际传播中,我们要善于寻找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着力点,加大传播力度,在价值融合中讲述中国的精彩故事,展现中国的良好形象。2022年上海市“中华文化走出去”专项扶持资金入选项目和“银鸽奖”获奖作品中,英雄联盟职业联赛(LPL)海外流平台建设项目遵循了这个思路,通过追寻电竞与中华文化的价值融合点,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出去。上海出品的爆款游戏《原神》,在画面设计、角色人物设定和原创音乐制作上,彰显了鲜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让全球玩家在游戏世界中,充分体验中华文化,深度领略中国精彩。

2023年2月13日两大体育新闻引发海内外关注。中国球员吴易昺夺得ATP巡回赛男单冠军,中国选手李培楠夺得星际争霸冠军。从吴易昺到李培楠,从《英雄联盟》到《原神》,让我们看到中国体育与游戏产业的蓬勃发展,也让我们看到聚焦人类共同价值的意义。传统体育、电子竞技、音乐抑或网游,都从不同层面体现了人类共同价值,因而获得大众喜爱。中国大力发展这些产业,鼓励聚焦寻找共同价值,积极参与全球竞争、讲述中国故事,是积极拥抱世界、融入世界的表现。

从共同价值入手,传播中华文化

寻找共同价值并不是目的,重要的是从共同价值入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相信大家都对《流浪地球2》印象深刻。这部中国出品的大片,从内核到制作再到国际话题性,都较好传达了中国人的伦理观和世界观。《流浪地球2》与几乎同期上映的好莱坞科幻大片《阿凡达2》展现出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前者主张以实际行动将人类团结起来共渡难关;后者主张逃离地球,寻找并占领新的星球,沿袭了深入骨髓的西方文化胎记——“殖民”。中国哲学观和世界更多从全人类高度思考问题,从人类文明史角度审视难题,从人类历史实践高度解决难题。

《流浪地球2》国内票房已经挤入历史前十,海外票房已经突破1000万美元,在国际市场拥有较高口碑。它的成功告诉我们,从共同价值入手,中国的故事、中国人的故事,也正是世界的故事、人类的故事。以此为出发点,2022上海市“中华文化走出去”专项扶持资金项目和“银鸽奖”评选,发掘出一大批以国际化叙事向世界展示上海实践、传播人类共同价值的鲜活案例。如以加拿大蒙特利尔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为契机,把中国超大型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及其背后的价值理念传递给世界;举办首届世界地理大会,把中国人的自然观、地理观与天下观传递给世界;出版《虹桥故事——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录》,用立体生动的社区叙事,向世界讲述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中国式民主……

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中华文明是在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融合、创新中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向世界讲述中国的精彩故事,重要的是在合作与交融中,把中国故事背后的道理,中国叙事背后的智慧,传递给全世界并获得认同。上海的国际传播,必须有使命在肩的责任与担当。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政治战略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图片1.png

来源:文汇报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