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4
市政府新闻办今天(8月24日)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介绍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相关情况,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解冬、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孙辉、上海证监局局长兼上海稽查局局长程合红、上海银保监局副局长刘琦、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华杰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一、《规划》编制的总体考虑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和光荣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在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等支持指导下,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到2020年上海已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四五”时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基本建成基础上迈向更高发展水平的开局起步期。立足新发展阶段,上海深入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更好支持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增强我国金融业国际影响力,为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有利于提升我国金融风险防范水平,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对于上海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至关重要。在《规划》制订过程中,重点有以下三方面考虑:一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以及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放在”的重要要求,落实“三大任务”,强化“四大功能”,特别是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二是坚持国家战略定位,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推动国内大循环的坚定基石,以扩大开放作为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动力。三是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把握国际经济金融最新趋势和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总体要求,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在此基础上,《规划》提出了1个总体目标和6个具体目标。总体目标为:到2025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显著提升,服务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进一步凸显,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明显增强,为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6个具体目标可概括为打造“两中心、两枢纽、两高地”。“两中心”即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生态系统更加成熟,更好满足国内外投资者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需求;金融科技中心全球竞争力明显增强,助推城市数字化转型。“两枢纽”即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地位基本确立,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人民币跨境使用枢纽地位更加巩固,“上海价格”国际影响力显著扩大。“两高地”即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加快构筑,金融人才创新活力不断增强;金融营商环境高地更加凸显,国际金融中心软实力显著提升。
《规划》提出了由7个预期性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包括金融市场规模、直接融资功能、金融开放程度、金融科技发展共4个维度,更加注重发挥上海金融市场在促进直接融资中的作用,注重反映国际化程度,注重金融科技创新等最新发展趋势,突出规划引领作用。
《规划》从增强对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提升金融科技全球竞争力、发展绿色金融、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构建与金融开放创新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优化金融营商环境等8个方面阐述了“十四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措施。
二、抓好《规划》重点任务贯彻落实
“十四五”是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时期,金融的作用正变得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十四五”时期上海市将紧紧围绕《规划》发展目标和重点举措,不断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支持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来看,将从“国际化、市场化、数字化、绿色化、法治化”方向加快推进。
一是着力提升金融“国际化”水平,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全面落实中央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部署,进一步提升金融开放枢纽门户地位。提升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能级,便利全球投资者在上海开展跨境投融资活动。扩大金融市场开放,推动设立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推进人民币可自由使用和资本项目可兑换先行先试。扩大“熊猫债”发行规模,支持境内发行人面向国际市场发行“玉兰债”。推进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先行先试,支持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等围绕离岸经贸业务提供金融服务。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发展国际再保险市场,建设国际再保险中心。集聚中外资金融机构,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示范效应。集聚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打造国际金融人才高地。
二是不断健全金融“市场化”机制,为实体经济提供高效率资金供给。支持多元化金融市场创新,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深入推进科创板建设及注册制试点改革,支持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借助资本市场加快发展。深入推进“浦江之光”行动,不断培育优质上市资源。集聚优质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机构,培育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的科创投资机构品牌。为重点产业提供高质量金融支持,推进制造业“补链固链强链”,提升产业链韧性。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REITs发展新高地。发展普惠金融,深化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支持供应链金融创新。支持金融市场产品工具创新,稳步推进30年期国债期货等产品研发上市,发挥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管理功能。支持“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上海胶”等“上海价格”在国际金融市场广泛使用,提升重要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力。完善多样化金融机构体系,集聚高能级金融机构总部。加强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提升金融服务能级。
三是加快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增强金融科技全球竞争力。依托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总体布局,促进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联动发展。加强金融科技研发和数字技术应用,推动在浦东设立国家级金融科技研究机构。促进金融科技产业集聚,吸引和培育国际领先的金融科技企业,支持银行和金融机构在沪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探索金融科技监管模式创新,推进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稳步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丰富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坚持守正创新,加强金融信息安全保护,建立完善金融科技风险防范机制和推进监管科技发展。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依法有序丰富金融科技数据资源。举办全球金融科技峰会,提升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影响力。
四是率先探索金融“绿色化”路径,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依托上海金融资源集聚、科技和产业基础雄厚、对外开放程度高等优势,率先探索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碳金融市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定价中心。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支持碳金融业务创新。集聚绿色金融专业服务机构,发挥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引导作用。探索气候投融资试点,支持金融机构开展气候投融资业务。深化绿色金融国际交流合作,支持新开发银行等机构发挥积极作用。优化绿色金融支持政策,打造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构建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五是切实加强金融“法治化”建设,营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发挥上海金融法院等职能和示范作用,增强案件审判的国际公信力和影响力。探索实践证券代表人诉讼、全国性证券期货纠纷调解等制度创新,建设法治诚信资本市场的示范区。推进多元化金融纠纷化解机制建设,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监管科技运用,提高金融风险监测预警能力。依法稳妥处置金融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征信和信用评级机构。充分利用“一网通办”平台,提升政府服务效率。培育和引进专业服务机构,提高行业服务水平。
总的来讲,《规划》对未来五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任务措施。下一步,上海市将在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加强部门联动、市区协同,全力以赴抓好贯彻落实,确保“十四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