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5
市政府新闻办今天(9月15日)举行第十一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系列市政府新闻发布会,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介绍了松江区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松江区委副书记、区长李谦,松江区发展改革委主任沈雪峰,松江区经委主任陈容,松江区科委主任赵宏卫,松江区文化旅游局局长金冬云出席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松江,上海西南门户,享有“上海之根”的美誉,是上海全球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总面积604.6平方公里,实有人口199.6万人,市场主体19万户,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和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三个国家级园区,13所大学10余万师生。
“十三五”以来,松江秉持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建设“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为目标,全力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人文松江和全域旅游发展。经过不懈努力,G60科创走廊上升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重要平台,获评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连续三届荣获全国综治“长安杯”,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显著提升。
一、始终秉持新发展理念,担当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开路先锋重大使命
着眼新发展格局,勇当实践新发展理念开路先锋。开辟出面向长三角的G60科创走廊,打造质量标准、产融结合、先进制造等六大新高地,被国务院评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典型案例,纳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全力建设G60科创走廊长三角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科创驱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示范走廊、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先行先试走廊。松江着力打造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重要枢纽之一。地方财政收入2016-2019年年均增长14.4%,今年1-8月增幅和总量位居全市前列。GDP四年年均增长12.2%。结构不断优化。相比“十三五”期初,制造业税收占总税收比重从35.9%上升到去年的48.5%(去除减税降费因素),房地产税收比重从32.4%下降到24.9%。动能持续提升。工业固投四年年均增长38.9%,今年1-7月增长26%,总量位居全市前列。市场主体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企业三年翻一番,今年将超1400家。1-8月规上工业产值、外贸进出口总额均走在全市前列,引进合同外资增长25%。
着眼创新第一动力,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一方面,强化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6+X”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集成电路相关企业 172 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 817 家、生物医药相关企业 181 家。AST大硅片项目试运行,12英寸高像素图像传感器晶圆测试项目投产,着力补齐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短板;扎实推进G60脑智科创基地建设;引进总投资450亿元的腾讯长三角AI超算中心、投资650亿元的恒大新能源汽车全球研究总院、整车制造总部、电机制造等百亿级项目,计划总投资超3000亿元。打造全国首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立九城市“1+7+N”产业联盟体系,与中国商飞共建G60大飞机供应链培育体系,近千家企业纳入供应商储备库。
另一方面,强化创新链自主可控,突围提升核心技术创新策源能力。依托世界顶尖的国际脑科学与疾病模型研发中心、科恩实验室、优图实验室、恒大新能源汽车全球研究总院、低碳技术创新功能型平台等,支持中小型航空发动机、高端服务器、5G通信、抗疫药物等一批关键技术创新突破。全社会R&D投入强度从G60科创走廊启动初的3.6%上升到4.3%,其中企业投入占89.2%;全区企业参与国际、国家、行业等标准制修订383项;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四年翻一番。
着眼市场化、法治化导向,勇当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开路先锋。国家科技部牵头形成G60科创走廊建设工作机制,即将颁布建设方案。强化九城市科创要素自由流动,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有序推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九城市高质量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打造充满活力的产业创新生态。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做实上交所服务基地,试点央行G60“双创债”,深化落实央行“金融 15条”,上线上证G60综指和成指。松江上市挂牌企业347家,居全市前列。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生态。聚焦“两张网”建设,被国务院确定为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先行先试区域,率先编制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一网通办”窗口管理规范地方标准。打造众人青睐的人才发展生态。率先建立21个产业集群党组织。发布“人才18条”等政策。目前全区共集聚紧缺急需人才超万名、全国两院院士27名,外国院士5名,168名人才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
二、坚定“上海之根”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打造绵厚历史与新时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人文之城
人文松江建设深入推进。实施人文松江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31个重点项目建设,人文松江活动中心、云间会堂已封顶,广富林文化展示馆、富林印记等22个场馆已建成17个,广富林考古遗址展示馆将于9月底开放。成立人文松江创作研究院,大型历史话剧《董其昌》成功首演。顾绣等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评中国书法城,提升陆机《平复帖》“祖帖故里”影响力,举办松江书法晋京展。高品质规划建设“二陆读书台”等文化地标,编纂“一典六史”,厚植“上海之根”历史文化底蕴。
上海科技影都建设进程加快。围绕“科创芯”、“世界窗”异质双核发展理念,形成上海科技影都总体发展规划。成立上海市影视版权服务中心松江工作站,出台促进影视产业发展16条升级版政策,集聚7000多家影视企业,占全国1/3,今年新引进影视企业707家,同比增长146.3%。华策长三角国际影视中心等项目相继开工,着力推进上海影视乐园二期、昊浦影视基地等建设,打造上海文化新地标。
全域旅游特色亮点频出。2019年全区接待游客2100万人次,骨干型酒店接待会务团队37.28万人。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获评“都市生态旅游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辰山植物园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植物园。全球海拔最低的申根酒店被誉为“世界建筑奇迹”,成为网红旅游打卡地。常态化举办佘山国际半马、辰山草地音乐节。持续推进云间吾舍田园综合体、牡丹乡野公园、浦江之首水文化等乡村旅游项目,书写“远看青山绿水,近看人文天地”新篇章。
三、坚持“两山理念”,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城
全力建设浦南绿色发展实践区。加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建设浦南绿色发展实践区,乡村振兴第三方满意度测评全市前茅。泖港镇被农业部列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之一、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完成新一轮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签约2330户,黄桥村被列为示范村和宅基地改革“双试点”。秋粮亩产全市前茅,“松江大米”获评上海地区唯一稻米类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深化家庭农场改革、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出让10幅土地。规划建设米扈集市等,打造“农创+农旅”产业融合的乡村振兴标杆项目。推动集体经济参与加油站建设,提升造血功能,14个街镇农民累计分红19.98亿元,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全覆盖。浦南农村地区接入天然气2.9万户。
全力守护松江绿水青山。四年累计拆违2000多万平方米,黄浦江二级水源保护区78.95平方公里内工业企业清拆全面完成。2019年PM2.5年平均浓度38微克/立方米,相比2016年下降24%。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296天。河道水质情况居全市前列,国家级生态水利风景区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515个居民小区完成雨污分流改造,基本完成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成功创建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全力推进农林水建设,2019年底全区森林覆盖率达16.41%,市容环境质量监测连续14年郊区第一。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质量建设“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
高起点规划“松江新城”建设。以9台23线“松江枢纽”为战略支点,规划松江新城“一廊一轴五带四片”总体布局,全力打造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枢纽型综合性节点城市。推进G60九城市科创要素集聚共享,产业优化分工、协调互补,形成带动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增长极。
持续构建“四网融合”综合交通体系。沪苏湖高铁建设启动,沪昆铁路同步南移,“松江枢纽”规划设计将进行国际招标。轨交12号线西延伸规划基本稳定,有轨电车T1T2线全线运营。G60文翔路匝道通车,打通12条区区对接道路及断头路,新建泖港大桥主桥合龙。“十三五”以来累计增加公共停车位2.7万个。
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四年完成58个旧街坊342万平方米旧城改造,居民受益3.8万户。加大旧改和动迁安置房建设筹措力度,区属动迁安置房开工2.4万余套,安置居民1.6万多户。四年支出64亿元用于提高征地养老、老年农民和城镇居民养老人员等群体保障水平,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三年位全市前列。加快优质教育资源落地,“十三五”以来新建、改扩建学校67所,构筑松江“环大学城基础教育新高地”,消除义务教育起始年级“大班额”。松江公立医院改革被国务院列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先进案例,连续两届获“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1+N”体系,区中心医院升级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务实推进与交大医学院重点合作项目,启动交大医学院松江研究院建设。全区户籍人口期望寿命84.05岁,孕产妇死亡率0,达到世界最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