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新片区创新型产业规划》有关情况

2020-09-24

  市政府新闻办今天(9月24日)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刘平介绍了《临港新片区创新型产业规划》(以下简称“《产业规划》”)有关情况。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吴晓华、市商务委副主任申卫华、市科委二级巡视员陈宏凯、市金融工作局总经济师陶昌盛出席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8月18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同意<临港新片区创新型产业规划>的通知》(沪府办发〔2020〕48号),由市经济信息化委、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委、市科委、市交通委、市金融工作局等部门联合印发《产业规划》。

  一、《产业规划》起草背景

  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是临港新片区未来发展最强劲的发动机,也是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的重中之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临港新片区产业发展工作,将高标准编制《产业规划》,高质量构建世界级、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服务落实国家战略的实际举措,强化提升“四大功能”的重要支撑,推动新片区改革开放创新的关键抓手。

  《产业规划》按照“整体规划、远近结合”原则,聚焦发展119.5平方公里先行启动区域,联动布局临港地区386平方公里范围,统筹规划包括奉贤、浦东、闵行部分区域在内的873平方公里全域。围绕特殊经济功能区建设,做实2025、展望2035。

  二、《产业规划》总体考虑

  《产业规划》突出三方面考虑:

  一是强化功能建设,加快构筑产业开放合作新高地。新片区将以习近平总书记“五个重要”指示精神为统领,充分发挥“试验田”作用,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推动更大力度的高水平开放,着力构建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

  二是强化高端引领,加快构筑创新产业新优势。新片区将瞄准高成长性、高附加值、关键核心的产业方向,加快布局高能级、硬核型、创新性产业项目,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大力发展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新业态新服务。

  三是强化要素保障,加快构筑产城融合新活力。新片区将强化制度安排和要素投入,大力推动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区域融合、在岸离岸融合和特殊综合保税区区内区外融合,优化配置生活要素和产业资源,加快以城兴业、以产兴城。

  三、《产业规划》主要内容和保障举措

  (一)产业发展定位和目标

  面临新形势、新变革、新要求,新片区产业发展既要在“量”上有提升,更要在“质”上、尤其是“功能上”实现突破。

  一是在发展定位上,通过“高端引领、一流发展”“创新驱动、开放发展”“智慧生态、融合发展”“区域联动、协同发展”,着力推进五个“打造”,将新片区打造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战略枢纽、国际新兴产业的创新高峰、承载大国重器的国家名片、产业开放合作的前沿门户和产城深度融合的品质标杆。

  二是在发展目标上,到2025年,新片区初步构建前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的开放型产业体系,建立比较成熟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体系;到2035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前沿产业竞争力世界领先,现代服务业高度发达,打造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的核心功能,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二)产业发展重点

  依托新片区制度创新优势,立足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构建“7+5+4”为重点的世界级、开放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7”重点聚焦先进制造业前沿产业集群,“5”以新型国际贸易、跨境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主,“4”是依托“7+5”产业,面向未来在经济业态上的延伸、面向全球在核心功能上的强化、面向大洋在发展形态上的融合),具体包括:

  一是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七大”前沿产业集群。聚焦产业链核心环节和价值链高端地位,以重点“布局”带动“全局”,集聚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绿色再制造等前沿产业,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打造创新发展的“点火器”。

  二是构筑具有全球辐射力的“五大”现代服务产业集群。以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为导向,重点发展以新型国际贸易、跨境金融服务、现代航运服务、信息服务、专业服务为代表的高能级服务业,提升上海在全球贸易、金融、航运、创新网络中的节点功能和辐射能力,打造辐射全球的“服务器”。

  三是构筑具有时代影响力的“四大”开放创新经济业态。积极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探索发展以离岸经济、智能经济、总部经济、蓝色经济为特色的开放创新经济业态,打造赋能驱动的“加速器”。

  (三)产业空间布局

  新片区作为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长三角沿海大通道的重要节点,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产业空间布局重点体现了“自身发展”与“联动发展”的协同并进。

  一是建设好先行启动区。聚焦119.5平方公里先行启动区,率先集聚一批标志性、代表性、功能性的重大项目。高标准建设前沿产业集聚区(集聚发展集成电路、智能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前沿产业)、现代服务业开放区(建设特色鲜明、业态高端、功能集聚的开放型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加快总部型、功能性机构集聚)、国际创新协同区(建设世界顶尖科学家科学社区和联合创新实验室,汇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和智力元素)、特殊综合保税区、南北两翼功能区(重点发展民用航空产业及现代航运服务业,构筑“两翼齐飞”航空航海功能区),争取实现“三个早”,即早出形象、早出功能、早出成效。同时,放大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政策集成优势,重点培育发展国际供应链管理、国际化高端制造、跨境综合服务业等产业。

  二是规划好总体布局。整体规划873平方公里范围,以临港环湖核心区为重要链接点,着力建设两港发展带(发挥空港海港南北联动优势)、沿湾发展带(重点链接国际创新协同区、特殊综合保税区、前沿产业集聚区和星火开发区),打造新兴产业创新走廊(由东南向西北串联布局前沿产业、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科技创新服务),差异化布局多功能产业组团(包括万祥书院、四团海港、奉城青村、金汇等),形成“两带一廊多组团”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同时,依托沿湾沿海大通道大枢纽的“有形链接”和新平台新要素的“无形链接”,联动长三角区域发展。

  (四)保障措施

  新片区产业发展,需要更富开放度、更具精准度、更有温暖度的政策支持和配套环境,将重点落实“七方面”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政策制度集成创新,持续深化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制度创新变革,推动国家总体方案明确的“5+1+2”政策制度落地落实;二是加强投资服务网络构建,以制度招商、功能聚商、开放引商、服务亲商,面向全球吸引高端产业和要素资源;三是加强基础设施能级提升,加快布局以5G、IDC为代表的数字“新基建”,构建高效便捷、内外联通的交通网络体系;四是加强资源要素保障,落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制度,实行集约高效的混合用地、创新型产业用地政策;五是加强一流人才生态建设,实施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探索建设国际人才自由港,优化人才发展的事业环境、生活环境;六是加强产城深度融合,强化教育、住宅、医疗、商业等配套功能,高品质建设宜业宜居现代化国际新城;七是加强更优营商环境营造,深化“放管服”改革,创造更多“特斯拉”、“超特斯拉”服务模式,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新高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