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上海通报新冠肺炎防控情况

2020-05-18

  郑锦:首先介绍一下病例情况:5月17日0-24时,无新增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5月17日0—24时,新增1例湖北来沪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该确诊病例为湖北籍,常住湖北省潜江市,5月14日晚乘火车来沪求职,当晚乘地铁2号线至麦居宾馆,5月15日主动前往东方医院南院申请实验室检测,因血清学检测结果为阳性,当日即被医疗机构隔离留观,其后出现症状,5月17日经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核酸检测为阳性。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确诊病例。患者自述,其乘坐火车、地铁及在沪外出期间全程佩戴口罩。

  目前,已追踪到其在本市的密切接触者21人,均已落实集中隔离观察。对该病例曾活动过的场所及交通工具已进行终末消毒。并已向相关省份通报有关情况,落实核查其在当地活动轨迹和密切接触者。

  截至5月17日24时,累计报告境外输入性确诊病例326例,治愈出院309例,在院治疗17例(其中1例危重、1例重症)。待排查的疑似病例4例。

  截至5月17日24时,累计报告本地确诊病例340例,治愈出院332例,死亡7例,在院治疗1例。没有待排查的疑似病例。

  截至5月17日24时,没有在医学观察中的无症状感染者。

  从4月9日起,本市支持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对部分员工开展核酸检测。4月22日起,本市个人可自愿自费预约进行核酸检测。截至5月15日24时,共检测6万余人,没有阳性,做到了愿检尽检。我们将继续做好核酸检测相关工作。

  二、医疗救治情况: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医疗救治。持续改进发热门诊管理,加强117家发热门诊能力建设。增加发热门诊隔离留观空间,开展发热门诊标准化建设,增加发热门诊医护技人员和工勤人员。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逐步增加发热门诊专属CT配置,持续加强核酸检测能力建设。优化发热门诊服务流程,加强流行病学史询问,严格筛查14日内有相关地区旅居史、接触史人员。与此同时,切实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哨点诊室建设。

  各级医疗机构坚持一手抓常态化疫情防控,一手抓日常医疗服务,进一步做好分时段预约,在加强院感防控的基础上,有序开展日常医疗服务,更好满足患者就医需求。

  市卫生健康委继续做好各类场所的卫生监督检查。

  在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5月11日,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正式发布了《上海市民健康公约》。公约是在市民防疫和健康意识高涨的形势下,因势利导、汇集民意、凝聚民智,推出的爱国卫生和健康促进举措,对于落实上海市公共卫生建设大会精神、推进健康上海行动、常态下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公约发布后,社会反响热烈,广大市民纷纷表示“健康上海人人共建,健康行为从我做起”。为了更好地帮助市民了解公约的核心信息和具体内容,我们根据公约中的“八不十提倡”,推出了“《上海市民健康公约》18问答”。

  公约及其问答的制定,充分体现了四个原则:一是坚持常态防控思维。公约立足常态化疫情防控,推动市民把在防疫期间形成的健康行为转化、固化成为健康生活习惯。

  二是坚持基本健康理念。公约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四大健康基石和“上海公民健康素养核心信息”等基本健康理念,体现了健康促进的整体策略和系统思考。

  三是坚持改变健康陋习。公约聚焦影响公共环境和市民健康的主要问题,既针对传统顽症,又关注新的陋习,特别是要消除随地吐痰、抽游烟等市民反响强烈的健康陋习。

  四是坚持引领健康风尚。既发挥爱国卫生运动移风易俗、传递新风的作用,发动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又体现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引领健康生活新时尚,开创健康上海新局面。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市爱卫会各成员单位重点开展以下三项工作,推进公约落实落地。

  一是加强社会宣传。在“18问答”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推出公约的公益宣传片和示意图标,发放折页、海报等宣传资料,形成宣传倡导公约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是开展通识教育。联合市教委将公约纳入中小学生公共卫生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将公约内容和释义编写入2020年市民健康知识读本,发放至全市800余万户居民家庭。

  三是加快推进落实。组织各区、各街镇广泛发动市民践行公约,分阶段推进公约的落地落实,近期以强化市民防护意识和推广使用公筷公勺等为重点。对于公共卫生危害较大、市民反响强烈的相关行为将通过有关程序推动公共卫生相关立法,使法治成为公序良俗和健康行为的推进器。

  吴乾渝:社区是疫情防控的重要阵地,以家庭医生为代表的社区医务人员,参与承担重点人员排查、隔离健康观察、道口体温检测信息核查、发热筛查零报告、健康宣教、防控培训等工作,在全市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切实发挥了疫情防控“社区健康守门人”作用。全市117家发热门诊,设置在社区的共34家(其中27家全天对外开放),3月份以来共建成200家社区发热哨点诊室,切实加强发热患者筛查、登记和跟踪,充分发挥“哨兵”作用。

  第二,有力支撑了社区联防联控。在入沪道口,累计近3万人次社区医务人员24小时值守,对1100万余来沪人员进行健康检测、甄别与转运;在居民小区与集中隔离点,社区医务人员会同居村委干部、社区民警,对超过40万重点地区和境外来沪人员实施了隔离健康观察,包括居家和集中健康观察,社区医务人员每天面对面对隔离人员进行体温检测与健康巡查;对隔离观察对象中的特殊人群,比如未成年人(小留学生)、孕产妇、残疾人、病患人员等,给予及时的针对性健康服务;对社区和企事业单位,指导培训做好复工准备。

  第三,加强了社区健康管理。春节期间,有近一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休息保持开诊。1月31日起,全市2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开诊,做到了服务连续、不间断。同时,家庭医生团队在做好防护基础上,继续做好养老机构、社区托养机构、家庭病床等上门巡诊。疫情防控期间,社区门诊量达到全市门诊量七成以上。

  家庭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全市6600余个家庭医生团队始终坚守基层服务网底,自2015年起实施家庭医生“1+1+1”签约服务以来,目前已累计签约超过770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超过400万,经长护险需求评估的失能老人签约率达到近九成。

  家庭医生为签约居民开展慢性病长处方、延伸处方,实现优先转诊,优先建立家庭病床;提供儿童常见病诊疗服务的社区从2016年23家增加到目前的125家,在“家门口”提供儿童初级保健和基本诊疗。全面实施双休日门诊,推进家庭医生在线签约、健康咨询与互联网诊疗,提升社区居民服务体验。

  通过优质、便捷、连续的服务,签约居民依从性与感受度不断提升。全市十大服务行业满意度第三方测评,本市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连续四年名列第一。

  明天是第十个“世界家庭医生日”,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确定的主题是“携手家医、同心抗疫”,借今天发布会机会,谨代表市卫生健康委,对广大家庭医生、社区医务人员长期以来的辛劳付出和在疫情防控中所做的巨大奉献,表示崇高敬意,祝您们节日快乐。

  期盼上海的家庭医生制度不断完善,签约服务受益的居民和家庭越来越多,与市民朋友们共同推动健康上海建设,呵护健康美好的生活!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