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1
郑锦:一、病例情况。2020年3月11日0-12时,上海市排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7例;新增治愈出院1例(曾为危重症患者,经多学科专家团队积极救治后治愈);无新增确诊病例。
截至3月11日12时,上海市已累计发现确诊病例344例。确诊病例中,男性180例,女性164例;年龄最大88岁,最小7月龄;145例有湖北居住或旅行史,34例有湖北以外地区居住或旅行史,159例有相关病例接触史,4例有伊朗居住史,2例有意大利居住史;外地来沪人员111例,境外输入人员6例,本市常住人口227例。
确诊病例中,现有21例在院治疗,其中13例病情平稳,8例病情危重;320例治愈出院;3例死亡。尚有27例疑似病例正在排查中,其中14例是通过联防联控机制发现的境外输入型疑似病例。
二、医疗救治情况。继续做好本市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医疗救治。进一步落实“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日常诊疗服务”,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有力、有序、有效开展日常医疗服务。
继续做好发热门诊诊疗服务工作。再次组织开展全市发热门诊新冠肺炎防控工作视频培训,覆盖各区卫生健康委和全市所有开设发热门诊的二、三级医疗机构。继续做好上海援鄂医疗队支持保障工作,关心关爱医疗队员和家属。
三、防控措施。上海市新冠肺炎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继续会同口岸交通组协调做好浦东、虹桥机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加强入境人员健康管理。继续对集中隔离观察场所、体检机构开展督导检查。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到了关键时刻,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慎终如始,再接再厉,善作善成,坚持“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策略,不麻痹,不厌战,不松劲,继续抓紧抓实抓细各项工作,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蒋蕊: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各类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热心市民等踊跃捐款捐物,支援抗疫一线。作为慈善公益事业的行政主管部门,本市民政部门一方面积极组织动员慈善组织和社会各界为疫情防控工作奉献爱心力量,一方面依法依规严格规范捐赠和受赠行为。同时,千方百计畅通募捐通道,促进精准捐赠,确保善款善物及时有效投入抗疫一线。
截至今天(3月11日)的最新统计,本市慈善组织、红十字会接受社会捐赠收入总计已达12.63亿元,已经支出8.53亿元。另外,本市已经有两单抗击疫情慈善信托备案,信托财产共计700余万元。(注:“慈善信托”系指委托人基于慈善目的,依法将其财产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照委托人意愿以受托人名义进行管理和处分,开展慈善活动的行为。慈善信托财产及其收益,应当全部用于慈善目的。)
这里,我就相关工作简要通报如下:一、第一时间开通渠道,支持慈善组织及时启动抗疫公开募捐。疫情发生后,面对社会各界涌动的爱心,市民政局第一时间指导市慈善基金会制定有关“疫情防控专项募捐”方案,赶在除夕夜(1月24日)当晚为其开通公开募捐特殊通道。
其后,又先后为市儿童基金会、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市华侨事业发展基金会、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等5家基金会办理了公开募捐方案备案手续,确保上述6家慈善组织迅速有序地开展抗疫公开募捐。刚才我介绍的12.63亿元社会捐赠总收入中,上述6家具有公募资质的基金会就占了5.36亿元,另外本市还有121家基金会接受社会捐赠5.1亿元。(注:社会捐赠总收入中,还包括市红十字会募集的2.09亿元,以及其它来自海内外的社会捐赠。)
二、想方设法通关通流,帮助海外捐赠物资尽快运抵抗疫一线。疫情暴发初期,防疫物资供不应求,许多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纷纷向海外采购物资,许多海外华侨也在境外筹集物资,但由于航班、物流等种种原因,不少来自海外的捐赠物资遭遇通关难、运输难。
对此,市民政局与海关、商务、税务等部门迅速联手,自1月下旬起,出台了有关抗疫捐赠物资免税通关的操作指引,向社会公布了具有慈善捐赠物资免征进口税收资质的20家慈善组织名单,开通了海外捐赠物资的线上办理通道。市民政部门还会同市红十字会、市慈善基金会,派专人驻点浦东机场现场办公,与海关无缝衔接,开启海外捐赠物资免税入关快速通道。
同时,针对海内外爱心组织、企业及个人在境外采购的捐赠物资运输难的问题,市民政局主动服务,得到拥有全球物流资质与货运能力的绿地集团鼎力支持,尽最大努力,将一批批国内紧缺物资,运抵上海、湖北抗疫一线。
三、主动作为统筹协调,有序引导捐赠资金精准有效使用。畅通了渠道,加速了物流,便捷了通关之后,如何使巨额善款及时、足额、有效地用于疫情防控?在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领导下,市民政局会同市审计局、相关慈善组织、市红十字会等,专门建立了“抗疫慈善捐赠统筹机制”。
依照该机制,相关部门根据本市疫情防控实际,主动细致摸排抗疫物资需求,再据此有针对性地设计项目,进而有的放矢地引导慈善组织精准捐助。目前,首批设计的六个项目,已全部被全市各慈善组织认捐实施,包括“社区防疫应急箱项目”“社区医疗机构防控物资项目”“发热门诊配置CT项目”“老年助餐支持服务项目”“养老服务机构疫控紧缺物资支持项目”及“小区物业夜班安保人员关爱项目”等。
通过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我们实现了社会爱心捐赠与抗疫一线亟需的供求对接,推动了社会各界的精准捐助,促进了善款善物迅速分配、有效使用,真正把社会捐赠的宝贵资金用在了疫情防控的刀刃上。
四、严格监管有效规范,确保爱心捐助信息公开、使用透明。慈善捐赠是助力抗疫的重要资源,必须予以严格监管、有效规范。疫情发生以来,民政部门切实加强对慈善组织的指导与监管,明确要求慈善组织必须依法依规报备公开募捐方案;对定向捐赠,切实尊重捐赠人意愿;对非定向捐赠,则加速流转、快速分配。此外,市民政局还要求慈善组织,对疫情防控的捐赠款物,一律不收取任何手续费、管理费。
为做好社会捐赠信息公开,市民政局建立了各基金会信息日报制度;从2月4日开始,通过上海民政微信公众号每三天公布一次全市社会捐赠收支汇总情况;从2月20日开始,每天公布一次。期间,还与新浪微博联合公布上海疫情防控社会捐赠情况。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监管规范,督促各慈善组织及时做好捐赠款物的接收、登账、拨付等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布捐赠明细,主动接受捐赠人和社会监督。
吴凡:上海卫生健康系统在抓好医疗救治、疾病预防的同时,举全行业之力,集中一大批优秀的公共卫生、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专家,积极开展健康科普。疫情防控之初,针对社会的焦虑、恐慌情绪,12位院士联名向市民倡议:科学认知新发传染病,不过于恐慌、不信谣传谣。
在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设置近20期健康科普,每天安排一名权威医学专家进行健康提示;推出“疫情防控市民健康科普50问”“疫情防控市民心理疏导18问”。
市卫健委官微牵头110余家医疗卫生机构,组成新媒体矩阵。38家市级医院推出科普栏目1200多个。健康科普累计浏览量超过十亿人次。大牌医学专家纷纷参加科普,开启了上海健康科普的新局面,取得极佳的效应,屡有“金句”刷屏:“一米,是爱你的距离”“疫情不散,我们不约”“屏牢了,I see you;屏不牢,ICU”……
市健促委等抓住疫情防控的有利时机,向全体市民发出使用公筷公勺倡议。120余位市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议加快修法进程,在全国开风气之先。
下面,我代表12位医学专家,发布《疫情防控健康科普上海专家共识》。抗击新冠肺炎,是一场人民战争,健康科普是有力武器。如何激发全民参与、调动社会力量,筑牢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同时解疑释惑、安定人心、消除恐慌?关键时刻,医学专家要挺身而出!面对疫情,民众健康意识空前高涨,医学专家要抓住时机,大力推进健康科普!我们达成如下共识:
一、公众的健康素养对疫情防控极其重要。医学专家在参与新冠肺炎医疗救治、疾病预防、科研攻关的同时,要致力于健康科普,用健康科普这个特殊的“药物”,帮助市民抵御疾病传播。
二、健康科普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遇到突发传染病,民众难免出现焦虑、恐慌情绪,不容易识别谣言。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公开,信息公开透明是疫情防控的重要原则,健康科普是信息公开的有效手段。
三、健康科普既要重视理念引领,也要注重实用性和应知应会能力的培养,比如六步洗手法、口罩正确佩戴法;既要提高健康意识,更要改变行为习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四、健康科普的实质是学术大众化,健康科普要通俗易懂,讲“人民的语言”,把深奥的知识讲浅显,将复杂的道理弄简单,使枯燥的内容变有趣。
五、健康科普平台很多,舞台很大,医务人员要不拘一格做科普,线上线下相结合,可以在发布会上讲科普,在健康课堂做讲座,在新闻媒体发文章,也可以拍短视频、玩微信、发抖音。
六、健康科普是基础理论、临床经验、实践能力等综合体现,健康科普有利于锻炼、提升业务能力,青年医务人员要积极投身健康科普,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更快成长成才。
七、健康科普要讲“双重性”,既要讲医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成就的伟大,也要讲医学的局限与无奈,引导市民合理预期。对新冠病毒既要重视防护、消毒,也不要防御、消毒过度。
八、健康科普要通俗,但不可低俗、媚俗,不能放弃科学、严谨、专业的底线,做科普,“三观”正确很重要。
九、医务人员要做有情怀、有温度的科普,人文科普是健康科普的更高境界。
十、健康科普要加强机制化建设,将医务人员做科普纳入工作绩效评价,为健康科普注入持久的动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临,没有人是局外人!医学专家、专业机构要发出权威的声音,动员民众参与。我们号召更多的医务人员投身健康科普,形成健康上海行动的最大社会公约数,使民众在疫情面前更镇定、更理性、更自律,使上海市民的健康素养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