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8
1、新华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大背景下,卫生健康领域未来会有哪些重要联动领域和合作项目?行动方案里面提到实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计划,全国近视防控情况比较严峻,请您介绍一下包括教委和卫生等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
宗明(副市长):我先回答长三角的问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特别是在去年首届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向世界宣布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体现了总书记和党中央对于上海特别的关心和殷切的期望,也是上海继浦东开发开放之后,又一次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
对上海来讲,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创新上要有更多的探索,总书记也对我们提出这方面的工作要求,公共服务领域及医疗卫生方面的制度创新工作,老百姓特别有感受,也特别有期待。医疗卫生这一年,我们做了一些探索,比如医保门诊异地结算,从去年9月份试点工作推进到今年7月份,三省一市累计受益的群众有16.5万人次。其中,上海老百姓和苏浙皖老百姓占比是1:1.5,长三角健康服务一体化真正可以做到互惠互利。
这次《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年)》编制过程中,除了落实国家的15个行动计划,我们特别把长三角健康一体化作为专项行动。这次专项行动中,关于长三角健康一体化关键要落实下面几项:一是促进医疗服务均衡优质发展,二是推进公共卫生一体化,还有深化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合作,另外,协同推进医学科技创新、加强健康信息的互联互通以及建立综合监督执法联动协调机制。
下一步,这些方面将随着《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年)》意见正式印发实施,长三角健康一体化方面还会做一些广泛的探索,这些想法也得到了江苏、浙江、安徽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的一致认同。
倪闽景(市教委副主任):这几年,受户外时间不够、过多使用电子产品、不科学用眼等因素影响,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为保护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近期上海市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行动方案,按照分级分类、全程精准原则,采取多种措施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
第一,增强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研究表明,户外活动是近视防控最重要的要素。2016年和卫健委共同做了一个项目,24个学校连续两年发现只要在户外活动超过2个小时,近视率下降可以达到30个百分点,希望媒体朋友大量宣传让孩子们走到户外。为了达到这个效果,一方面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同时推进小学阶段所有年级增加一节体育课,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赛事活动,班班有比赛,校校有比赛,让学生把体育锻炼变成一个习惯。另外,现在开始要求把课间还给孩子,走出教室。与之配套,我们也会加强学生综合险,减少学校老师顾虑险。
第二,开展青少年光环境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照明环境对于青少年近视健康也十分重要。我们和卫生部门共同制定完善了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教室照明的设计规范,同时针对学校使用电子产品,启动中小学校教学电子设备使用卫生规范的编制。我们马上要公布《青少年家庭学习照明环境的指导手册》,将指导家庭怎么选购比较好的照明设备。
第三,加强青少年视力健康监测和健康教育。配合卫健委继续做好儿童青少年屈光发育档案的建设。建立常态化学习视力定期监测机制,为视力异常的孩子提供援助。更重要的是要呼吁加大宣传力度,因为我们发现现在部分家长有一个认知误区,认为反正要近视,不过是早晚的,其实好的防控可以不近视,而且近视有很大危害。不仅仅是看不清楚,甚至会导致彻底看不见,致盲。
最后,我们把近视率防控加入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和对政府工作督政的范围,谢谢。
宗明:卫生健康服务的重点人群是“一老一小”,小是青少年群体,青少年近视是重中之重的问题,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这样的问题尤为突出。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都非常关切,感谢你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我们争取让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2018年基础上,每年下降0.5-1个百分点甚至以上,任务还是挺艰巨的,有赖于社会各方面的努力,特别是提高孩子自己的用眼健康自我保护意识,这需要家长和学校加强对孩子的指导,特别是刚才倪闽景主任讲的户外活动是一个很重要的点,各种屏看多了之后中间的调节休息,各种方式都要教会孩子,让他们自己有健康自我保护的意识。
2、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大家对于全市进行试点的长护险工作特别关心,能不能介绍一下目前长护险工作的进展情况?
夏科家(市医保局局长):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逐步补齐医疗、康复、护理整体体系中服务与保障的短板,落实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健康中国战略要求,本市在全国较早探索和开展长护险制度的研究和试点工作,早在2009年起,本市就开始围绕老年护理进行相关课题综合调研。
2013年启动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计划试点,2016年上海成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研究制定了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的试点办法及一系列操作文件,2017年在徐汇、普陀、金山三个区先行试点,2018年扩大到全市范围试点。长护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是基本形成了长护险制度的框架、政策体系和有效的工作机制,目前已形成长护险试点办法、实施细则等制度文件,以及关于需求评估,护理服务,费用结算、监管、队伍建设等方面一系列配套政策,形成居民申请、社区受理、组织评估、落实机构、上门服务、费用结算等较为完整的工作流程。
二是纳入试点的失能老人家庭照护压力和经济负担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截止2019年7月31日,全市长护险试点累计受理申请共计50万人次,累计完成评估45.5万人次,共接收服务对象41.6万人。其中,接受社区居家护理服务的老人为30.5万人,接受养老机构服务的老人为11.1万人,这项工作给失能老人实实在在带来获得感,以往家庭成员或保姆无法提供的护理服务或者需要协助完成的洗澡等服务,都能够居家实现。
三是促进护理服务行业发展。社会资本投资设立的护理服务机构逐步成为提供长护险服务的主要力量。截止2019年6月底,各类定点护理服务机构1109家。其中,479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是由社会资本投资设立的,其中超过9成是在2016年-2018年期间新投资设立的,和我们启动长护险试点的时间吻合。长护险吸引大量从业人员新增进入养老服务领域,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服务水平和稳定性逐步提升,已经有4.6万名护理人员纳入长护险人员信息库。
当前长护险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由于发展比较迅速也存在一些问题,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明确群众观点和问题导向,把长护险工作的重心放到规范发展、提质增效上来。一是门槛不能降低,进一步严格把握评估标准,守好入口关。二是会同民政、卫生等部门加强需求评估和护理服务两个重点环节的机构、人员和服务质量管理。三是坚持市场化方向,发挥商业保险公司等第三方作用,参与长护险试点。四是按照长护险运行社区化、基层化的特点,压实区、街镇层面的管理责任,发挥居村委会等基层组织贴近服务对象、贴近服务现场的优势,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3、上海电视台:刚才宗市长发言当中说到“健康云”,现在各个医疗机构有非常多APP和公众号,用“健康云”并不多。请问下一步上海将如何推广“健康云”以及“健康云”的功能定位怎么样?
邬惊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谢谢您的提问。“健康云”是上海提供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的统一公共平台入口,从设计上来看,使得卫生健康服务更贴近市民、更便捷、更加互联互通。我现在可以给大家演示一下,大家可以感受功能是怎么样的。
手机APP下载“健康云”客户端以后,实名注册认证后,点进去就可以看到有很多服务,比如自己的健康档案,健康档案里面有门诊记录、住院记录等。门诊记录点进去可以看到在不同医院就诊的记录,也可以看到不同医院的检验用药,比如检验报告这里都会有。对市民来讲,他的健康档案汇集非常清楚,在不同等级的医院都有。
第二是提供一个比较好的服务是预约挂号,提供上海一、二、三级公立医疗机构统一号源预约挂号服务,演示的正好是一个三级医院,分类查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都可以。比如华东医院要预约最常见的内科的老年人心血管科,点进去,华东医院很多医生的预约挂号都有,点一个比如黄医生,点进去可以预约,预约服务比较方便。
此外,关于家医服务,上海实施了“1+1+1”签约服务,不同等级的医院连通,这是以家庭医生为基础的签约。如果已经签约了,签约家庭医生已经有了,这里签约的三家医院,一家社区、一家区域医院、一家三甲医院,这些信息都是互联互通的。在线咨询主要是提供向家庭医生咨询的服务。今年还上线了影像档案服务,比如有一个影像报告,就可以看到影像是什么样的,目前主要还是市级医院的影像资料。这个影像可以二次传播,可以发给朋友或医生咨询都可以。
另外,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服务是家庭亲情服务,有些老人可能操作不太方便。假设子女把爸爸身份证号和就医卡关联后,爸爸的健康档案、血糖管理、血压管理,都是可以查看的,也可以为爸爸预约挂号。小孩的健康档案也可以。
对小孩来讲,家长一直为疫苗接种犯愁。智慧接种,结合上海的特点可以查询既往的接种史,主要是近几年的。除了品种之外,2019年接种史里面所有疫苗电子的监管码、疫苗的批号、生产厂家、在哪里接种,接种在什么部位、质量等。这里展示的是一个二类疫苗,是非免费提供的,价格也都有。
通过“健康云”服务为市民提供越来越多整合服务,信息围绕病人转,我们希望通过更多的服务,市民可以看到我们里面的内容。
4、解放日报:建设区域医疗中心的工作任务,主要解决广大市民对于常见病、多发病、门急诊服务的需要,请介绍一下未来区域医疗中心的布局和未来体系模式?
宗明:上海通过深化医改,在公立医院改革包括社区卫生综合改革方面做了一些积极探索,老百姓给予了一些好的反馈。就近、就便解决人民就医难问题目前还是有很大的需求,在原来已经把公立医院改革进一步深化,社区卫生综合改革进一步强化的基础上,建设一批布局合理、标准统一、定位清晰的区域医疗中心,让居民在区域内就近解决就医问题,特别是针对常见病、一般的疑难杂症、多发病、门急诊提供连续服务。
从规划角度来讲,我们以30-50万人口量、30-45分钟车程的交通服务半径来划分若干个医疗服务区,目前全市规划布局了58个医疗服务圈。把区级医院作为建设的主体和基础,市级医疗机构通过紧密医联体建设的合作,进一步强化医疗服务能力,加强整合型、连续型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在这个过程中,区政府是责任主体,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市级医院要加强支撑,人才和学科上要进一步支撑区域医疗中心,使之在服务能力建设上有新的提高。我们希望经过3-5年的努力,这样的区域医疗中心能够让老百姓在家门口有比较好的医疗服务。前段时间在有关点上做的一些实验,比如在崇明,经过新华医院和崇明中心医院积极合作,特别是紧密型医联体的合作,出岛就医人口在下降。说明家门口看病人数增加了,在崇明这样的远郊,这样的政策推进试点效果明显。从医保局统计的数据来看,人数增加的同时,医保费用增长速度反而是低于全市水平的,说明整合性、连续性的医疗服务,不仅满足老百姓就近就便就医,同时对医疗费用的控制也有积极的效果。这样的试点给了我们启发,今年准备出台全市关于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意见,目前正在走相关程序。希望媒体帮助我们一起做一些宣传和推介,谢谢。
5、上海日报:家长对孩子成绩的关注,往往大于对体质健康的关注,导致小胖墩特别多。请问教育部门有哪些措施让孩子们动起来,有哪些措施降低家长对孩子运动伤害的担忧?
倪闽景:现在社会上存在重成绩、不重健康的情况,这种情况正在改变。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刚才您提了两个问题,一是怎么让孩子动起来,减少小胖墩现象。
一是要让孩子喜欢运动,我们在推进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的体育教育改革,争取绝大多数小学和初中到明年都能开设7种以上体育运动项目。高中学校阶段至少开展8种以上的体育运动项目,让孩子可以有选择。
二是广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锻炼活动,增加体育运动时间。我们开始尝试布置运动作业,包括暑假我们也布置了暑假体育的运动作业,运用运动手环等信息化手段,评估孩子运动时间和质量,可以让孩子从每天在校锻炼一小时,变成每年锻炼时间不少于365小时,真正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
三是建立了学生体育素养评价制度,引导学生主动锻炼。去年,市教委发布了全国首部面向普通学生的青少年运动等级技能标准,包括乒乓球、武术等11项项目,将来孩子掌握一项运动技能。什么叫掌握?就是通过其中的三级表示掌握了,这将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小胖墩除了体育运动还和健康饮食有关,我们也一对一地对每个肥胖孩子建立档案进行精准跟踪。
第二个问题关于怎么减少学生体育运动伤害。体育运动客观上一定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受伤,一个孩子知道体育运动可能会受伤但仍勇敢地去参加体育运动,不怕流血、不怕流汗,本身是有教育价值的。受伤后能够忍受痛苦,同学之间互相关心又是一个教育价值。当然我们并不希望孩子受伤,所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指导学生加强安全教育和指导,体育课教授意外伤害预防技能,专门编制《运动意外伤害预防的知识手册》,供体育老师和学生自学。
二是建立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安全检查机制,要求学校按照标准配备体育器材设备,保证体育设备完好。
三是健全完善运动伤害保障机制,通过推进学校体育上海专项保障基金和学生综合险,解除学校老师家长的担心。我建议记者可以去采访长宁国际小学这个公办学校,学校每个孩子都会轮滑,一个骨折都没有。换句话说,加强孩子运动锻炼可以减少伤害。如果孩子腿部有力量、平衡性好就不太会骨折,相信推动综合施策会减少学生们的运动伤害。
6、界面·财联社:近两年健身设施越来越多,比如徐家汇很难订到篮球场,因为场地太火爆了,请问上海在增加健身设施方面哪些措施值得期待,明年会不会有重大项目推进?
赵光圣(市体育局副局长):谢谢你对这方面工作的关心,体育工作尤其是全民健康工作,是健康上海的重要组成部分,讲到体育首先会想到去哪里健身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对这方面工作高度重视,市体育局作为具体执行部门,全力推进市民体育设施建设工作,积极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便捷的锻炼场所。
提供健身设施场馆供给方面:
第一,要尽力扩大增量,加大设施建设力度。有些数据可以给各位介绍一下。截至2018年年底,本市累计建成社区健身院点14531个,市民球场527处,市民健身步道884条,市民游泳池35个,市民健身房181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99个,还有一些符合向市民开放要求的社区市民健身中心84个,共计17341个(处)。我们每年都把倍受市民群众喜欢的设施,比如市民健身步道、市民球场、健身苑点的新建和改建,作为市政府实事工程有序推进。2019年的目标是要新建、改建100条市民健身步道和300个健身苑点,60片市民球场,这些都是老百姓非常喜欢的。黄浦江滨江45公里全面贯通,每边三条线,步行道、慢跑道、骑行道三道合一,成为浦江两岸靓丽的全民健身风景线,苏州河两岸贯通工程也在有序推进中。
同时,正在嘉定区建设市民体育公园,就在F1赛车场边上,市民体育公园面积达2.8平方公里,里面一期工程就有50片足球场、25片篮球场,一期建设到今年年底能够完成,明年开放是没有问题的。徐家汇体育公园改建工程在有序推进,二期工程大概2021年年底可以完成,全部建成要到2022年,非常值得期待。建成之后的徐家汇体育公园较原来增加了十来万平方米的体育设施,增加的部分主要是用于全民健身,这是增量方面做的工作。
另外,在存量方面,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最大程度提高利用率。比如这几年持续推进的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性开放,从去年开始在做公共体育场馆附属公共空间,也要向市民开放。我们和市教委紧密配合,还有一项重大工程效果也非常好,就是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向市民开放。我这里有一个数据,目前86%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已经向社会开放。
存量利用方面还有一个工作就是“退租还体”。过去部分企业场馆设施出租商用,现在收回来全部回归体育用地,用做一些全民健身设施场馆的建设。这项工作到今年已经全部完成,这个量还是非常大的,得到了市民的欢迎。
市政府为了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去年5月1日专门出台了《上海市体育设施管理办法》,办法出台之后,体育部门会同市绿化市容局联合下发了《上海市公园绿地市民健身体育设施设置导则(试行)》等文件,作用非常大。大家可以看到,现在的上海绿道以每年200公里的速度在推进,质量非常高,市民群众非常欢迎。
接下来,我们还会与农业农村委进行合作,准备在农村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上海美丽乡村建设,在农村地区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力度。通过各方努力,到2020年,上海的体育场地面积将达到6100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4平方米。我可以报告一下,目前已经超过了2.1平方米了。规划里制定,到2030年力争达到人均2.8平方米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将在全国走在前列。
7、文汇报:请问医保局局长,上海市是“4+7”国家集中采购试点城市,目前在降低药价方面有什么成效?
夏科家:“4+7”确实是社会非常关注的事情,也是破解看病贵,降低药价的重要举措。从去年11月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以来,按照方案的要求,上海医保在国家试点办领导下,我们不仅参与而且受国家委托承担“4+7”联合采购办公室日常工作,充分发挥上海在先行先试、推进药品带量采购方面的实践经验,全力服务“4+7”试点工作。联合采购办公室去年12月公示拟中选结果。与试点城市2017年同厂牌药品最低采购价相比,25个中选品种中,选价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95%,按照采购金额来看,这批药品按照之前价格估算75亿,根据集中采购结果只需支付19亿,省了56亿,降幅达75%。有些市民觉得价格降这么多,质量是不是有保证?我想说明的是,所有“4+7”中选药品都是通过国家一致性评价的药品,或者是原研药。通过国家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的一致性评价,说明药品在疗效和质量上与原研药是一致的。本市从3月20日开始执行“4+7”集中采购结果,到7月25日为止,25个试点品种同通用名下各类药品采购情况为,中选品种采购总数量3.08亿(片/粒/支),采购总金额4.24亿元,占同品种药品采购总数量的90%,同品种药品采购总金额的64%。到目前为止,这些“4+7”采购中选药品,为上海就医患者节省超过10亿元。
下一步,按照扩大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改革范围的要求,上海医保将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在国家试点办领导下,承担试点联采办日常工作,在确保品种遴选、集中采购、统计监测等试点环节平稳落地,取得阶段性成效基础上,会同兄弟省市区制定采购文件、汇总采购数据、调查企业产能、搭建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为试点扩围做好充分准备,谢谢。
宗明:健康事情每人都关心,涉及每个家庭,特别感谢媒体朋友们。一方面帮助我们做宣传,一方面收集老百姓和社会各方面对于健康工作的关注,谢谢大家!
徐威(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环节到此结束。各位记者如果有进一步采访的需求,可以和市卫健委或者市政府新闻办联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