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1
市政府新闻办今天(5月21日)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副市长吴清介绍了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五年以来的主要进展。市人才办主任冷伟青、市科委主任张全、上海科创办执行副主任彭崧、市知识产权局局长芮文彪、市发展改革委副巡视员裘文进、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张英出席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一、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五年来的主要进展和成果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重要指示。五年来,上海按照党中央部署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总体来看,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经过搭框架、打基础,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突破,重大成果不断涌现。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列举的6项重大科技成果,蛟龙、天宫、北斗、天眼、墨子和大飞机,上海都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方面,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功能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群全面建设。2017年,超强超短激光装置实现10拍瓦激光放大输出,脉冲峰值功率创世界纪录。2018年,诞生国际首个体细胞克隆猴、国际首次人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2014—2018年50项全国重大科学进展中,上海参与了11项。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方面,大飞机C919飞上蓝天,集成电路先进封装刻蚀机等战略产品销往海外,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填补国内空白,产业创新影响力越来越大。
目前,上海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例达4%,比五年前提升0.35个百分点。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7.5件,比五年前翻了一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始终处在全国前两位,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稳步提高。
五年来,上海重点推进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提升上海科创中心策源能力
一是系统布局张江实验室等高水平创新基地。先后挂牌成立张江实验室和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形成张江国家实验室建设方案,启动建设李政道研究所、张江药物实验室、复旦张江国际创新中心、上海交大张江科学园等高水平创新机构和平台。主动参与微纳电子、量子信息、海洋等领域国家实验室建设。
二是全力打造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在光子领域,硬X射线、软X射线、超强超短激光等设施全面建设,硬X射线装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单体投资额最大的科技基础设施。在生命科学、海洋、能源等领域,先后启动蛋白质设施、转化医学设施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上海建成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达14个,设施数量、投资金额等均领先全国。
三是深入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主动承接2006—2020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积极对接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目前累计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854项。启动硬X射线装置预研、硅光子等8个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地方财政投入超过40亿元。
(二)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领域持续发力
一是全力打造集成电路创新高地。设计领域,部分企业研发能力已达7纳米,紫光展锐手机基带芯片市场份额位居世界第三。制造领域,中芯国际、华虹集团年销售额在国内位居前两位,28纳米先进工艺已量产,14纳米工艺研发基本完成。装备材料领域,中微、上微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刻蚀机、光刻机等战略产品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2018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达1450亿元,占全国的1/5。
二是加快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发与应用。出台《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成立交大“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同济“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微软、亚马逊、SAP等国际知名企业在沪设立研究院,华为、腾讯、阿里、百度、京东等国内龙头企业在沪设立人工智能创新平台。成功举办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三是充分激发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活力。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原创新药“GV-971”完成临床试验。至2018年底,上海已有32个品种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成为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试点品种。联影获批首台国产一体化PET/MR,创领获批首个国产心脏起搏器,微创获批首个国产血流导向装置。
四是全面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国家重型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商用航空发动机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率先建立千米级高温超导带材应用示范项目,打破国际垄断。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近25万辆,在全球城市中位居第一。特斯拉“超级工厂”项目在沪开工建设。
(三)强化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制度供给
一是国家授权上海先行先试的领域。2016年国务院授权上海先行先试的10项改革举措,目前已基本落地。在海外人才永久居住便利服务制度、天使投资税制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改革举措。在国务院批复的两批36条可复制推广举措中,有9条为上海经验,占总数的1/4。
二是推进科技体制地方配套改革。发布超过70个地方配套政策,涉及170多项改革举措。今年,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见》(也就是科改“25条”)。此外,率先探索优化科创中心建设管理体制,成立“四合一”的上海推进科创中心建设办公室。
(四)建设上海科创中心多层次功能承载区
一是提升张江科学城集中度和显示度。发布《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首轮涉及“五个一批”73个项目已全面开工,32个项目已完工。同时,谋划推动张江实验室总部研发大楼、绿谷全球糖类科学研发中心等约80个新一轮重点项目规划建设。张江科学城正朝着“科学特征明显、科技要素集聚、环境人文生态、充满创新活力”的世界一流科学城加快迈进。
二是稳步推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成立“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发布三年行动方案和重点攻关计划。发挥“长三角大仪网”功能,整合区域4.5万多台、总价值超过519亿元大型科学仪器。探索推进“科技创新券”在长三角区域通用通兑。截至2018年底,上海向江苏、浙江、安徽输出技术超过3300项,成交金额173亿元。
三是持续深化国际科技合作。设立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启动建设中以(上海)创新园,深入开展中俄战略科技合作。在全基因组蛋白标签、灵长类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等领域,探索参与和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
(五)打造近悦远来的国际化人才集聚新高地
一是大力集聚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制定上海人才“20条”、人才“30条”和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坚持全球视野、眼光向外、国际标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率先探索海外人才永久居留的市场化认定标准和便利服务措施,累计办理出入境证件114余万证次,在沪工作外国人才达到21.5万人,位居全国首位。运用薪酬评价、投资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等市场化方法引才聚才,每年吸引国内优秀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落户超过5万人。
二是大力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放权松绑”的核心理念,把权和利真正放到市场主体手中,为用人主体和人才“增动力、添活力”。以立法形式出台《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将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下放科研团队,明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扣除直接费用后净收入的70%以上可用于奖励个人和团队。健全以诚信品德、创新能力、学术影响、社会贡献为主要标准的人才评价导向,积极吸收国际通行评价要素和评价标准,强化市场评价的决定性作用和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试点将部分高级职称评审权由政府主管部门下放到用人单位和行业组织。
三是持续优化人才综合发展环境。在人才医疗方面,部分公立医院和26家外资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提供国际医疗保险结算服务,统一境内外患者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在人才安居方面,全市累计筹措公租房等房源约15.2万套,累计供应房源约11.5万套,累计入住青年人才超过10万人。
(六)构建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服务网络
一是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先后启动建设微工院、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16家功能型平台。做大做强复旦、交大、同济等大学科技园。支持社会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发展壮大,涌现出宇墨、云孵、迈科技等高水平专业服务机构。
二是健全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的金融财税政策。推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不断完善科技金融产品,2018年新增科技金融服务企业648家,新增金额41.26亿元,累计为3530家科技中小企业发放银行信贷178.9亿元。2018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共落实减免税额334亿元,同比增长26.4%,覆盖企业16734家次。
三是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参与科创中心建设。央企方面,2017年,22家央企与上海签订20个项目协议。外企方面,实施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参与科创中心建设的16条意见,截至2018年底,落户上海的外资研发中心达441家,居全国首位。民企方面,全市各类众创空间孵化器超过600家,90%以上由社会力量兴办。杨浦、徐汇、复旦、上海交大、上海科技大学、宝武集团、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7家单位获批全国双创示范基地。2017年全国“双创”活动周主会场活动在上海成功举办。
四是加大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力度。设立中国(浦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研究推动在沪设立WIPO仲裁与调解分支机构。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国际运营(上海)试点平台开始运行。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于2017年实现试运行,2018年全年挂牌项目3200余宗,成交金额超过2.18亿元。
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下一步努力方向
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取得的成绩,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重视、亲自指导的结果,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各部门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果。
下一步,上海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一系列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好中央交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下更大功夫,着力踢好成果转化的“临门一脚”,更好地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一是要强化顶层设计和制度供给,形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上海方案”。二是要全力推进张江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争取张江国家实验室早日获批。三是要完善“科创板”为引领的科技金融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四是要加快提升张江科学城集中度和显示度,推动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五是要优化完善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体制机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