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7
市政府新闻办今天(10月17日)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市政府秘书长陈靖介绍了上海“一网通办”总门户正式上线运行一年来,“一网通办”工作的推进情况和主要成效。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朱宗尧、市公安局副局长陆东、市财政局副局长钟景秋和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彭文皓出席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一网通办”工作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举措。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上海率先提出“一网通办”改革,并于当年3月30日印发《全面推进“一网通办”加快建设智慧政府工作方案》,4月12日成立市大数据中心,10月17日“一网通办”总门户正式上线运行,今天是一周年。
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关注上海“一网通办”改革。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指出,上海要优化政务服务,推进“一网通办”,在全市通办、全网通办、只跑一次、一次办成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2019年7月,李克强总理考察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时强调,用大数据改善政府服务、更好满足群众需求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内容。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一网通办”改革,亲自决策、亲自部署、强力推进。2019年4月3日,本市召开“一网通办”工作推进会议,李强书记、应勇市长共同出席,提出明确工作要求,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以更大力度推动“一网通办”改革。
“一网通办”总门户正式上线一年来,上海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先后出台了《上海市公共数据和“一网通办”管理办法》《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暂行办法》以及一系列配套文件。同时,注重前端和后台的联动发力,持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加强技术平台建设,构建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体系。在全市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一网通办”改革有序有力推进,成效初步显现。
一、大力破解政务服务多头受理问题,推动从“找部门”到“找整体政府”的转变
“一网通办”平台的服务能力是实现“进一网、能通办”的基础。相关部门坚持需求导向、效果导向,不断优化完善平台功能,基本实现了政务服务“线上进一网、线下进一窗”。
经过不懈努力,“一网通办”社会受益面逐步扩大。目前,总门户个人实名用户注册量已突破1008万,其中户籍用户数量489万,占全市户籍人口总数的33.8%;法人用户注册量超过199万,占本市企业法人总数的92%。平台累计办件量已超2489万件,其中,最多跑一次办件量为1377.1万件,占总量的55.32%。“随申办”APP月活跃用户数312万,占总用户数的30.95%。
接入“一网通办”平台事项不断丰富。目前,平台已接入2035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行政审批事项全覆盖,并不断丰富公共服务和其它行政权力事项。其中,1400个事项具备全程网办能力,占比68.80%;1839个事项具备最多跑一次能力,占比90.37%。
“一网通办”平台功能不断完善。已整合微信、支付宝、银联三种主要支付渠道,对接47项收费事项,累计缴费887万笔,总金额超11.8亿元。与邮政、顺丰深度合作,能够为1142个事项寄送材料,累计寄件89.6万笔。不断深化移动端“随申办”APP建设,接入637项高频的、适合在移动端办理的事项,持续优化用户体验。
“一网通办”覆盖地域不断拓展。上海与江浙皖三省合力攻关,打造长三角“一网通办”专栏,上线全国首个区域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旗舰店。目前,已经开通18个城市164个线下专窗办理点,实现了51个事项跨省办理。长三角全程网办总量为170万余件,线下专窗跨省办件729件,政务服务区域一体化效应逐步显现。
二、大力实施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推动从“以部门为中心”到“以用户为中心”的转变
业务流程再造是实现“进一网、能通办”的核心。一年来,上海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以“双减半”(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时限减少一半、提交材料减少一半)和“双100”(推进100个业务流程优化再造事项落地,新增实现100项个人事项全市通办)为抓手,全力推进业务流程再造,切实提升企业群众办事获得感和满意度。
扎实推进“减材料”“减时限”工作,规定“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证明材料”“能够通过数据共享或网络核验的材料”“能够通过电子证照库调取的证照”“能够通过告知承诺方式解决的材料”4类材料一律不需提交。目前,全市所有审批事项减材料已达到50.5%,100个事项实现“零材料提交”;“减时限”达到59.8%,均已完成全年目标。
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着力推动业务流程再造。今年,聚焦群众反映突出的、涉及跨部门、具有代表性的100个事项,重点推动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减跑动,确保群众进一网、跑一次、能办成。目前,100个事项中,88个已明确改革方案,46个具备上线条件,6个已完成改革,极大简化了市民和企业办事流程。
继续推进简政放权工作。进一步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已由市政府决定取消15项、调整2项,近期还将再取消17项、调整2项。对标世行标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其中获得电力、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登记财产、跨境贸易等5个事项,企业办事时间在去年缩短了50.2%的基础上再缩短40%左右,手续环节在去年减少30.8%的基础上再减少近50%。
三、大力解决数据整合共享难问题,推动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的转变
数据整合共享是实现“进一网、能通办”的关键。一年来,相关部门依托电子政务云,把分散、孤立的数据汇集起来、流动起来,方便群众办事。
大力推进数据共享。建成1个市级和16个区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累计实现数据共享交换5.15亿余次,调用国家数据304万次。通过数据共享,进一步精简办事材料,减少不必要的证明,简化各类申请表格填报,让“数据多跑路”。
持续推进电子证照归集和政务服务应用。电子证照库已入库200类、共计7700万余张高频电子证照。企业群众在线上办事,可直接使用名下电子证照;前往线下窗口办事,利用“随申办”APP电子亮证功能,可免交相应实体证照和复印件。打造“在线开具证明”功能,提供22类高频电子证明服务。目前,电子证照库调用总量已突破4000万次,日均访问量超40万次,共开具60万张电子证明。
此外,上海积极推进电子证照的社会化应用,在交通执法、宾馆入住,以及部分服务性行业开展应用试点。今年9月1日起,在本市如遇交警路面查验,当事人可通过出示电子驾驶证、行驶证处理交通违法和事故,实现电子亮证,受到了市民的欢迎。
四、大力提升政务服务智能化水平,推动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转变
办事更方便、体验更满意是“一网通办”的根本目标。相关部门利用大数据资源,及时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精准化、主动化、智能化的政务服务。比如,可以通过“随申办”APP推送“证照到期提醒”信息。再如,申请人居住登记满6个月后,通过主题引导方式指引申请人线上申领居住证,15个工作日内完成制证,快递送达。
加快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标准一致、服务一体。今年,新增177项事项“全市通办”,累计达到364项,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在全市推行“一窗受理、分类审批、一口发证”的“综合窗口”机制。比如,徐汇区将原先83个受理专业窗口整合为18个“零差别受理”综合窗口,受理人员从“专科医生”升级为“全科医生”,申请人等候时间平均减少三分之一。又如,市公安局目前已在全市106个派出所设立“综合窗口”,可办理出入境、交警、治安、人口等43项业务。
实行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把对政务服务的评价权交给群众,使之成为政务版的“大众点评”。截至目前,共收到评价21万余条,其中差评1900条。对于每条差评,都及时分析处理,作为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网通办”不仅是上海政务服务的重要组成,更是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下一步,上海将继续坚持以用户为中心,更加突出改革创新、更加突出业务流程再造、更加突出数据共享应用、更加突出利企便民服务,努力将“一网通办”改革推向深入,把“一网通办”品牌擦得更亮,叫得更响,不断增强市民群众和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