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建设闵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行动方案(2018-2020年)》有关情况

2018-06-12

  市政府新闻办今天(6月12日)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市科委主任张全、闵行区区长倪耀明分别介绍了《上海市建设闵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行动方案(2018-2020年)》相关情况。市教委巡视员蒋红、市经信委总工程师张英、闵行区副区长吴斌出席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一)

  闵行区区长倪耀明介绍了《上海市建设闵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行动方案(2018-2020年)》的实施背景与主要举措。

  2017年10月,科技部正式批复了上海闵行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申请。日前,市政府关于建设闵行示范区的行动方案已正式印发。这是在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进程中,市委、市政府赋予闵行的重任。闵行区将根据《行动方案》要求,发挥优势、勇担重任,大胆探索、积极实践,破解把“纸”变成“钱”的瓶颈,举全区之力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

  一、闵行的基础优势

  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目前批了7个,闵行能成为其中之一,源于闵行拥有深厚的工业基础、丰富的科创资源、良好的创新生态。闵行是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区,正在打造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城。

  闵行是上海制造业大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电机厂、上海汽轮机厂、上海锅炉厂和上海重型机器厂等四家万人大厂在闵行诞生,俗称“四大金刚”。闵行还有五朵金花(吴泾化工厂、上海焦化厂、吴泾热电厂、上海电化厂、上海碳素厂)等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诞生了新中国的第一台油压机、发电机组和汽轮机组,试制成功了“长征号”系列火箭。2017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574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290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8.8%,工业税收达299.5亿元,同比增长34.8%。

  闵行新一轮产业布局规划非常明确,南部规划建设“南上海高新制造带”,依托黄浦江第一湾,重点打造莘庄工业区、临港浦江园、紫竹高新区、闵开发、吴泾时尚科技小镇、马桥人工智能小镇、上海军民融合产业基地、零号湾、向阳工业区等九大产业功能区,形成“一湾落九子”的空间态势。中北部是“大虹桥国际商务带”,着力发展科技金融、总部商贸、文化创意和生产性服务业这“四大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

  闵行是科创资源集聚区,拥有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两所部署高校,有8万左右在校师生在闵行学习、生活,其中两院院士58名,航天、航空、船舶系统10多所专业院所。闵行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83人,上海“千人计划”人才181人。拥有紫竹高新区、闵行开发区等国家级园区;拥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等特色产业基地;全社会研发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0.17%,2017年,全区专利申请量14763件,专利申请量一直保持全市前列,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9件,高出全市平均水平43.9%。

  闵行是创新创业活力区,创新人才和企业活跃,已建300多家研发机构、7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27家众创空间孵化培育了2000多家创业企业,2017年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61项,占全市的23%,其中获得技术发明奖13项,占全市的42%。目前,闵行区拥有182家市级科技小巨人企业,占全市的占比连续三年超过10%,其中产生了18家上市企业,占全区所有上市企业的1/4。2017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2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9.9%。

  二、示范的主要内容

  成果转化是一项世界性难题,要取得突破需要实施一系列改革举措,要形成示范,更需要聚集各方资源合力推进,闵行示范区着力在五个方面推进示范。

  一是技术网络全球化,积极发挥示范区引领作用,服务上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助推上海形成国际技术交易中心,基本建成全球技术转移网络的重要枢纽。

  二是科技资源共享化,成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东部辐射源,推动长三角技术转移协同发展。

  三是创新主体多元化,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成果转化网络平台,形成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投融资机构等各类主体广泛参与的局面。

  四是科技服务专业化,建设专业化技术经纪人队伍,鼓励各类科技服务机构为技术转移提供知识产权、法律咨询、资产评估、技术评价等专业服务。

  五是军民融合产业化,集聚一批军民融合产业化项目落户示范区,形成航天、航空、船舶、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军民融合产业集群。

  三、闵行的具体举措

  在示范区建设任务的具体推进中,闵行将着力围绕“抓两头、促中间、强保障”,推进十项重点示范任务。

  一、深化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

  支持高校对标世界一流高校的技术转移体系和知识产权许可机制,设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目前,上海交大和华东师大正在建设市级技术转移服务示范机构,形成体系化、标准化、全链条的科技成果管理体系。闵行区政府与上海交大、地产闵虹集团合作打造的“零号湾”被纳入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重点项目。“零号湾”作为承接高校、师生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的载体,成立两年来已吸引400多个创业项目、10家创业机构,获得千万级以上融资企业30余家,创新创业氛围活跃。闵行将依托航天八院、中船重工、中航民用等军工类科研院所的资源,打造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支持军工类科研院所建立军转民、民参军双向技术转移机制,建设上海(航天)军民融合创新创业中心,推进民用航空电子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推动军民融合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

  二、大力激发创新主体积极性

  闵行将深化与国企合作、支持外企开放创新资源、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推动国资国企与高校院所加强对接,建立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的多形式联动机制。与华谊、电气、仪电、地产等国有大企业合作协议,结合老工业基地和传统园区转型,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承接成果转化项目,推动产业持续升级。闵行区是外资研发机构的集聚地,闵行支持和鼓励外资研发机构参与科创中心建设,打造开放式创新平台,促进产业创新要素的跨境流动。目前强生、印孚瑟斯、美敦力等外资企业已相继启动创新中心建设,开展产业孵化。广大中小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代表了区域经济的活力,闵行区支持和鼓励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承接长三角创新挑战赛,引导企业释放技术需求,利用长三角协同创新网络的资源,对接企业所需的科技成果、专家、资本、人才等资源,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着力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进一步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闵行将着力构建一张网络,建设多个平台,集聚一批机构,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构建一张网络,发挥示范区区位优势和虹桥商务区国际资源,以承接国际技术转移为重点,建设以示范区为核心、长三角为主要辐射区的上海国际技术交易市场,重点建设全球技术交易成果展示中心、全球重点科技类展会活动中心、国内外优质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跨国技术转移机构集聚中心、技术转移转化一站式服务与交易大厅。

  建设多个平台,目前,闵行正在与上海交大共建“医疗机器人研究院”,依托交大多学科交叉优势打造我国医用机器人技术转化和产业发展基地;支持华东师大与以色列海法大学共建“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打造生物医药、基因编辑与细胞治疗等创新功能型平台。在人工智能领域,与上海交大共建“人工智能研究院”,集聚人工智能领域国际化领军人才,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示范区的创新应用。

  集聚一批机构,集聚一批机制灵活、专业化、市场化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目前,闵行已入驻了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华东版权登记大厅、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南部分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闵行分中心三大市级平台机构。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引进和培育一批优秀科技服务机构,支持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市场化发展。

  四、有力落实相关保障措施

  打通从源头端到企业端的转化通道,提供包括信息、载体、人才、资金、政策等保障支撑。

  促进科技信息资源共享。依托国家科技成果信息库,建立上海科技成果信息库,为科技成果传递、扩散、交流提供丰富完备的信息资源支持;区级层面,建设“闵行区科创服务平台”,与市级数据互通共享,同时开展线上线下的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

  加强成果转化载体建设。聚焦新兴产业领域,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基地,莘庄工业区重点建设上海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在南部地区建设智能医疗产业基地,打造亚太地区重要的精准医疗数据中心,国家级智慧医疗、精准医疗产业集聚区;在马桥打造未来人工智能小镇,重点围绕人工智能产业,打造特色产业小镇;闵行开发区主要聚焦先进制造、生物医药产业等优势产业;在吴泾镇A3地块,规划建设40万平方米的科技产业园区,与国内专业化的品牌科技园区公司合作,建设上海南部科创中心核心区科技成果产业化重要基地。

  集聚成果转化人才。贯彻落实科创人才30条,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专业人才,推进市场化引才机制、专业人才激励机制等,加大对专业人才的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配套,在生态建设、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交通设施、人才公寓等城市功能配套上,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优化成果转化资金保障。进一步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筹建上海闵行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成果转化早期项目,并发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的投融资服务。

  加强成果转化政策支撑。争取科技成果先行先试改革举措在示范区率先落地,做好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田”;围绕成果转化的需求,修订闵行区的人才政策、科创政策、产业政策,形成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专项政策体系,对实施和服务成果转化的项目、人才、团队、机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二)

  市科委主任张全介绍了上海市科委支持闵行建设示范区的相关政策和举措。

  第一,推进一批改革任务在示范区先行先试。近年来,上海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改革举措和任务。今后,将优先在闵行示范区建设的过程先行先试一批改革举措和任务。如,探索高校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鼓励示范区的高校建立科技成果披露制度,完善成果转化专业服务人员的激励机制,建设上海高校知识产权运营创新中心等。建设上海科技成果信息库,先期将在闵行示范区筹备建设,引导公共财政支持的科技成果纳入科技成果信息库,同时鼓励非财政支持的尤其是国际创新成果在平台上汇交。鼓励专业服务机构对成果信息深度挖掘,盘活成果资源。推进技术转移网络的构建,从国内来看,积极构建以示范区为核心、长三角为主要辐射区,打造长三角紧密互动的技术转移协同网络,探索服务一体化、政策协同化、交易标准化。从国际来看,积极在示范区建设国际技术转移交流展示平台,开展对接海外优质项目落地的“一站式”服务,推动海外科技创新成果在示范区率先实践。

  第二,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示范区集聚。一是专业化服务机构。在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本市涌现了一批服务专业化、人才高端化、模式多元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已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宝贵资源和重要力量。后续,将积极推动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在闵行的集聚和发展壮大。二是国际国内创新创业活动及转化项目。通过搭建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积极为示范区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和成果转化生态。此外,市科委将在示范区内安排专项任务和重点项目,构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的同时,促进示范区的高质量发展。三是成果转化基金。市科委将积极争取科技部转移转化引导基金,支持示范区设立成果转化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进一步为示范区的建设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闵行区示范区建设的是一项国家任务,不是闵行一家的事情,需要聚全市之力共同推进。为此,在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联席会议的指导下,后续将成立上海闵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对闵行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和推进。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