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2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介绍上海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有关情况

2017-09-13

  市政府新闻办9月12日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民介绍了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以来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举措和成果。浦东新区副区长、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陆方舟介绍了上海自贸试验区年度工作重点。市商务委副主任申卫华、市工商局副局长彭文皓、市金融办副主任李军、市口岸办副主任武伟出席发布会,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战略举措。到今年9月底,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运作将满四年。四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国家各有关部门积极推动,主动服务,全力支持和协调上海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深化方案和全面深化方案的落实。上海坚持解放思想、大胆实践,紧紧抓住制度创新这一核心要务,加强整体谋划、系统创新,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努力把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在新形势下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标杆和引擎。近四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制度创新进一步激发市场创新活力和经济发展动力。

   按照把扩大开放同改革体制结合起来,把培育功能同政策创新结合起来的要求,上海自贸试验区积极推进制度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功能优势、产业功能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的进程。截至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新注册企业4.8万家,月均注册企业数量是挂牌前的5倍,新注册企业活跃度超过80%。新设企业中,新设外商投资企业8781家,占比已从挂牌初期的5%上升到目前的近20%。实到外资167亿美元,相当于挂牌前20多年总和的两倍。今年以来,区内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为6735.8亿元,占到全市的59.87%,进一步推进了人民币国际化。自政策发布以来,累计有668家企业发生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资金池收支总额8497.7亿元,有效节约了企业跨境交易成本。

   保税区域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最先运作的区域。四年来,制度创新在推动保税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提升经济运行质量效益方面发挥的显著作用。在2013年之前,保税区域90%左右的企业集中在贸易、物流、加工制造三个行业,约7000多家。经过四年建设,这三个行业企业总数增加了1万家,但占比下降到58%。与此同时,新增的高附加值服务业占比达到35%,形成了商务服务、技术服务、文化服务的新三大行业。四年来,保税区域实现了区域经济规模年均增长9%,进出口额年均增长5%的持续稳定发展。

   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两年多来,制度创新显示出对新扩片区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积极作用。陆家嘴金融片区的金融开放创新功能更加完善,黄金国际板、保交所、沪港通等跨境金融服务功能性平台落地运行,区域新增企业8000多家,是扩区前同期的2倍多,其中,持牌金融机构数量增加98家,达835家。金桥开发片区持续推动"金桥制造"和"金桥服务"协同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向研发、设计、销售、服务等"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加快培育互联网+、物联网+、虚拟现实等跨界融合生产性服务业新兴业态,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张江高科技片区持续推进"双自联动",在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海外人才出入境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不断完善,新增企业近5000家,其中1/4的企业属于高新技术类企业,增长幅度是扩区前同期的2倍多。

   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带动浦东新区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增幅连续保持在8%以上。实到外资年均增长率达37%。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274家,经认定的外资研发中心221家。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丰富,与沿线国家之间的走出去和引进来项目累计3000多个,进出口贸易额增长保持在22%以上水平,占比新区进出口总额的1/5。

   第二,构建与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

   中央要求上海当好标杆,发挥先发优势,率先建立同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上海按照中央要求,全球视野,立足国情,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和事中事后监管领域,形成了一批基础性和核心制度创新,并在实践中不断成熟、定型,以制度创新促进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在率先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上取得重大进展。

   一是确立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一致的市场准入方式。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制定和实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外商准入政策透明度和可预期性大幅提升。对负面清单以外领域,实施内外资一致的市场准入,取消外商投资项目和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变更审批,开放领域覆盖世界贸易组织划分的12个服务部门中的11个,覆盖率达91.7%,超过90%的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备案方式设立,市场开放度和投资便利度大幅提升。

   与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相衔接,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推出实施了先照后证、注册资本认缴制、多证合一、集中注册、简易注销等准入环节全流程的创新改革举措,强化了企业的市场投资主体地位。全面实施"证照分离"改革,采用取消审批、改为备案、告知承诺和优化准入管理的改革方式完善市场准入管理,使企业办证更加便捷高效。目前,第一批116项行政许可事项中取消审批、改为备案和告知承诺占比由原来的37%增加到47%,告知承诺占比由原来的23%增加到30%。

   二是确立符合高标准贸易便利化规则的贸易监管制度,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口岸监管服务模式。对标国际贸易便利化的最佳实践和通行规则,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探索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改革,整合口岸管理资源,打破信息孤岛壁垒,单一窗口覆盖范围从最开始的海关、检验检疫两个部门,已经扩展到涵盖中央和地方的22个部门和单位,企业申报数据项在船舶申报环节缩减65%,在货物申报环节缩减24%,累计为企业节省成本超过20亿。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已作为自贸试验区最佳改革实践案例全国复制推广。

   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的不断深化,确保了风险分类管理为基础,以信息化系统监管为支撑,以贸易安全为基本底线的贸易监管制度高效运行。先入区、后申报,批次进出、集中申报,"十检十放"等监管制度创新落地实施,关检联合查验作业在主要口岸现场全面实行,物流类企业货物状态分类监管实现常态运作,以信息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的风险分析防控和无纸化通关服务系统不断完善,为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提供了试点经验。上海自贸试验区在贸易便利化领域的制度创新举措,符合《联合国贸易便利化建议书》和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的要求,较好地适应了我国贸易货物品类复杂、方式多样的实际情况,大幅度提高了企业办事和政府监管的效率。

   三是确立适应更加开放环境和有效防范风险的金融创新制度,形成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上海自贸试验区创设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建立了"一线审慎监管、二线有限渗透"的资金跨境流动管理基础性制度,具有本外币一体化金融服务功能,并能对跨境资金流动进行逐企业、逐笔、全口径的实时监测,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考验,显示出较成熟的抗风险能力,目前累计开立6.8万个自由贸易账户,业务涉及110多个国家和地区、2.7万家境内外企业。

   以自由贸易账户为基础,建立了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全面市场化、金融市场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等核心领域金融改革的制度安排和操作路径。建立了银行业市场准入报告类事项监管清单制度,推出了面向国际的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实施了航运保险产品注册制改革,开展了金融综合监管试点。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发展,金融资源市场化配置能力显著提升,有效的服务了实体经济发展,完善了宏观审慎和风险可控的金融监管体系,极大提升了金融市场能级,增强了上海资金、资产、资源价格的国际影响力。

   四是确立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为重点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形成透明高效的准入后全过程监管体系。建立了诚信管理、分类监管、风险监管、联合惩戒、社会监督"五位一体"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实现由规范市场主体资格向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转变,目前已经在67个行业和领域全面实施。

   社会信用信息共享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在事中事后监管中最早推出了基础性制度。四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持续用力,久久为攻,形成了由信息查询、信用监管、信用名单、信用服务、信息归集、效能监督、法规政策和系统管理等部分组成的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以及具有信息查询、协同监管、联合惩戒、行刑衔接、社会监督、数据分析和双告知、双随机的"6+2"功能框架的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平台,实现了监管信息的跨部门整合,推动了部门之间的协同监管。率先探索新的政府经济管理体制,实施分类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改革后,80%以上的执法力量下沉到基层及一线执法,有效解决了重复监管和多头监管问题。目前,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制已在上海区级层面全面推广实施,成立了上海市市场监管工作党委。

   第三,为全局性改革发挥了示范引领和突破带动作用。

   四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创新理念和制度创新成果已分领域、分层次在全国复制推广。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的116项行政许可事项,在全国其他10个自贸试验区,以及有条件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广实施。外商投资备案管理、企业准入"单一窗口"等37项投资领域改革措施在全国复制推广。先进区后报关、批次进出集中申报等34项贸易便利化改革措施,已在全国范围、长江流域范围、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分阶段有序推广实施。跨境融资、利率市场化等23项金融制度创新改革成果分领域、分层次在全国复制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的主动开放、自主改革,探索了新形势下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新路径,为全国自贸试验区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去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做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成效。今年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目前,全面深化方案细化的98项改革任务和2017年的24项重点工作已经全部推开。

   上海将深入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建设开放度最高的自由贸易园区为目标,以"三区一堡"和"三个联动"为抓手,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自由贸易区,持续在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上作出新作为,发挥好引领带动作用,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进一步彰显上海自贸试验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的作用。

(二)

   近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在两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四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进一步激发了市场创新活力和经济发展动力,带动了浦东新区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持续提升。2017年上半年浦东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1%。自贸试验区实现进出口6427亿元,同比增长17.9%,占全市41.4%。二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方面。截至今年6月,"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中,共计52个国家已在浦东投资,累计投资企业3012个,利用合同外资115.83亿美元。截至今年8月,自贸试验区累计对沿线的捷克、印尼、俄罗斯、土耳其等25个国家投资了近40亿美元,一批代表企业从自贸试验区走向"一带一路"。

   上海自贸试验区工作重点主要聚焦两个方面:

   一是关于打造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区。

   三年多来,上海加快以自贸区理念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探索在一个完整行政区域内一级地方政府的管理新体制、监管新模式,努力做到放得更活、管得更好、服务更优。确立了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为重点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搭建了市场主体自律、业界自治、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四位一体"监管格局,形成了透明高效的准入后全过程监管体系。率先开展市场监管(工商、质检、食药监、物价检查)、知识产权(专利、版权、商标权)、城市管理(环境市容、建设交通、规划土地)及科技经济(科委、经信委)四个"多合一",推进形成了系统、综合、集成的治理体系。

   今年以来,根据《全面深化方案》的任务要求,形成了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先行区总体方案,基本构筑了政府先行区建设的"四梁八柱"。总的目标是:到2020年,率先实现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开放度最高、市场最高效、制度性交易成本最低、创新要素最集聚、公共服务最优的善治之区。主要任务是围绕"四个化"打造"四个体系":围绕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现代化、治理结构网络化、治理制度法治化,打造"市场导向、社会共治"的政府管理体系、"智能便捷、系统集成"的政府服务体系、"纵向协调、横向协同"的政府组织体系、"依法行政、高效廉洁"的政府运行体系。围绕"四个体系",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政府管理体系方面,一是深化"证照分离"改革。经过一年多的改革,"证照分离"改革成效明显,今年又取得了新的突破。比如,试点实施工业产品许可证管理改革,从"一品一证"变为"一企一证",节约检验时间27天,减少企业费用近2万元。非特化妆品进口实行"审批改备案"试点,较以往审批周期大大压缩,时间从3个月以上缩减至5个工作日,为企业节约更多成本。目前,已经形成了下一轮《浦东新区"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深化实施方案》。二是推进"六个双"监管机制创新。构建了"双告知、双反馈、双跟踪、双随机、双评估、双公示"政府监管闭环,目前"六个双"工作已由先行试点阶段进入到全面推进阶段,在全区21个监管部门实现了全覆盖,在55个行业全面应用。

   政府服务体系方面,重点实施"三全工程"。企业市场准入"全网通办"方面,现已在新区层面全面启动。截至目前,"网上全程办理"办件数达1744件,"网上办理,窗口只跑一次"的办件数达64962件,总体运行情况良好。个人社区事务"全区通办"方面,现已研究制定"互联网+社区事务受理"全区通办工作方案,推进社区事务就近收件、异地办理,在线预审、就近办理,争取今年11月实现100%全区通办。政府政务信息"全域共享"方面,目的是实现浦东新区部门间,与上海市相关部门、国家驻区单位间,与企业和市民之间信息资源共享。总的考虑是分四步走,今年推监管信息共享,明年推信用信息共享,后年推与市级部门和国家驻区单位对应共享,2020年实现全域共享。

   政府组织体系和运行体系方面,重点是处理好"四组关系":一是调整区镇关系。统筹五项核心发展权,下沉八项区域管理权,做实街镇的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职能。从效果来看,初步实现了基层工作重心的转移,实现了资源的统筹高效利用,实现了街镇村居的减负增能,实现了条块关系的优化提升。二是深化管镇联动。就是把经济发展交由管委会统筹负责,把社会治理和城市管理交由镇统筹负责,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同时实行利益共享机制,保障镇的利益。目前,在张江、金桥开展试点。三是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试点。目前已制定改革方案,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明晰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特点主要有三方面:1.理顺政事关系,推动实现行政职能回归行政机关、执法职能由行政执法机构承担、事业单位回归公益服务主业,将文化、环境、劳动、农业、卫生、城管等六大领域30家事业单位纳入试点实施范围。2.体现自主改革,将14家受机关委托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也纳入改革范围,主要聚焦在市场监管、综合交通等重点领域。3.注重科学布局,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的科学设置,按照精简高效的基本原则,确保事业单位数量只减不增、运行效能只升不降。四是优化决策、执行、监督的关系。我们以法治政府建设为突破口,努力做到决策科学、执行高效、决策有力。决策科学方面,重点是规范重大行政决策,制定了实施意见、清单目录以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相关配套程序制度。执行高效方面,重点是加强管理与执法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工作协同,建立管理与执法部门信息互联互通机制。监督有力方面,重点是按照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五公开"要求,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不断完善社会监督和网上监督,着力打造"透明政府"。

   二是关于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推动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建设。今年以来,我们重点推进了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积极扩大贸易规模,加强"一带一路"全方位、多层次经贸合作。设立"一带一路"进口商品国别馆,扩大"一带一路"国家优质商品进口,目前中东欧国家中保加利亚、马其顿、匈牙利国家馆已经开业,我们正在和更多的"一带一路"国家商谈开设国别馆。下一步,我们还要推动线上线下结合,打造365天"永不落幕"的进口商品博览会。

   二是坚持众创孵化器国际化发展道路,实现与"一带一路"创新资源共建共享。聚焦"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先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以色列、俄罗斯、新加坡等国,联合建立跨国孵化器,并引进浦俄论坛、亚太科技创新展览、芬兰成长期项目中国行等活动,搭建跨境项目交流平台,实施境内外创新资源的共建共享。

   三是积极搭建平台,更好地服务企业走出去。综合平台方面,完善自贸试验区境外投资服务平台,增设服务"一带一路"专栏,提升跨境延伸服务能力,今年6月与东盟法律服务联盟进行了签约,下一步将推动律师、会计、咨询、评估等专业服务力量跟着企业一起走出去。专业平台方面,在国家质检总局支持下,正筹备设立"一带一路"技术贸易措施企业服务中心,在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等方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更多合作交流。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