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9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本市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建设有关情况

2016-01-19

  市政府新闻办今天下午(1月19日)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市卫生计生委党委副书记邬惊雷介绍了上海市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建设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为落实国家"全面两孩"政策和深化医改要求,满足不断增长的儿童健康服务需求,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市卫生计生委会同有关部门对上海市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建设进行了专项研究,提出了"十三五"期间相关工作任务和措施。

  一、发展现状

  2015年,全市婴儿死亡率为4.58‰,孕产妇死亡率为6.66/10万,继续保持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十二五"期间,本市儿童健康事业加快发展,儿科医疗资源配置不断加强,主要体现为四方面进展:

  一是儿童健康服务资源配置不断加强。新建市妇幼保健中心、儿童医院普陀院区和第一妇婴保健院浦东院区,新增第一妇婴保健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300张床位。扩大市级综合医院儿科规模,郊区5+3项目新建医疗机构产科和儿科床位达到总床位数的10%,新增新华医院、同济医院儿科床位345张。发挥社会办医作用,建设各类儿科医疗机构15家。截至2015年底,全市提供儿科诊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共有179家,其中设置儿科床位的医疗机构有68家,提供儿科门诊服务的医疗机构有141家,提供急诊服务的有76家,总床位数达到3600张(每千常住儿童床位数为1.63张,高于全国水平),全市注册儿科医师达到3205人(每千常住儿童医师数为1.45人,高于全国水平)。

  二是儿科医疗运行模式不断创新。探索儿科医疗联合团队和联合体模式,2012年,上海市儿童医院联合普陀区4家医院,成立儿童医院普陀区联合团队;2014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联合8家医院,组建复旦大学儿科医疗联合体,发挥了优质儿科医疗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是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推进小儿外科、小儿心血管等临床医学中心建设,加强儿科学、发育行为儿科学与儿童保健学等重点学科发展,启动"儿童重大疾病"、"重大出生缺陷"等重要疾病联合攻关,推广儿科医学先进适宜技术项目,一批儿科医学项目获得国家和本市科技奖项。

  四是儿童健康服务保障力度加大。"十二五"期间本市建设财力对市属儿科医院建设项目的投入比例从"十一五"时期的60%提高到"十二五"时期的80%;中央财政累计下拨儿科建设补助资金7000万元;2015年本市财政落实妇婴危重会诊抢救专项经费2200万元,使得本市儿科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发展目标

  上海儿童健康服务能力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与不断增长的人口规模和市民不断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还要从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出发,针对儿科医疗服务供需结构性矛盾、城乡资源分布不够均衡、社区儿科医疗服务覆盖面不广、能力不足等问题,提能力、建机制、促创新、补短板。制定目标任务时,遵循了5条基本原则:坚持科学谋划、适度超前发展;坚持平等发展、促进服务公平;坚持协同推进、提高运行效率;坚持优化服务、夯实基层基础;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儿童健康。

  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与上海城市功能定位相适应、与儿童健康需求相匹配的儿童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让每一个儿童都享有便捷、均等、优质、连续的健康服务,使儿童健康水平继续保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主要指标有:到2020年,基本满足儿童健康服务需求,实现全市每千名0-14岁常住儿童拥有儿科(助理)执业医师数不低于1.5人,核定床位不低于2 张。0-6岁儿童保健管理率不低于90%,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不低于98%,新生儿、儿童主要疾病筛查率不低于90%。不断改善儿童健康服务感受度,进一步缩短儿科门急诊候诊时间。儿童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全市新生儿死亡率低于6‰,婴儿死亡率低于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低于8‰的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是优化资源布局,完善服务体系功能。强化包括儿童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儿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妇幼保健机构在内的儿童健康服务体系功能建设。完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新华医院新增儿科床位建设项目。加强综合医院儿科建设,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必须提供儿科门诊服务,三级综合医院和承担区域医疗中心任务的二级综合医院应当提供急诊服务,并设立儿科床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应当提供儿科诊疗和儿童保健服务,探索建立儿科家庭病床。妇产医院必须设立新生儿床位,提供医疗服务的妇幼保健机构应当开设儿童保健门诊。加强中医儿科建设,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开展儿童健康服务。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儿童医疗机构,逐步形成多层次的儿童健康服务体系。

  二是推进科技创新,打造儿科医学高地。聚焦儿科医学科技发展前沿,重点围绕健康管理、重大疾病防治、疑难危重疾病诊治,建设一批儿科医学尖峰、高峰和高原学科,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儿科领军人才,建立一批高端儿科海外研修团队,提升在国际儿科医学科技创新领域的参与权、话语权和规制权。

  三是创新运行机制,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缓解优质资源供需矛盾。以就近结对、兼顾传统合作关系为主要原则,依托三级儿童专科医院和优势医院,在全市构建东、南、西、北、中五大区域儿科联合体或儿科联合团队,加强技术支撑和辐射,解决儿科常见病、多发病方面的临床服务需求,形成专科医院和优势医院支撑区域医疗中心、区域医疗中心支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格局,提高同质化水平;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帮助疑难杂症病人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联合体的组建由儿童专科医院和优势医院与区县卫生计生委签约,以区域医疗中心为平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延伸,推动区域内联合体纵向发展,将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到社区。推动建立基层首诊、分级管理、上下联动的儿科服务新机制,推行"儿童健康服务+互联网"服务模式,积极开展儿童预约治疗、检查和化验结果网上查询等便民服务。

  四是完善医疗服务,引导就近有序就医。改善门急诊环境,在全市综合医院建设50个标准化示范儿科门急诊项目。优化儿科门急诊服务流程,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儿科延时门诊和夜门诊。完善市区两级质控网络,落实医疗安全和质量核心制度,规范诊疗行为。保障儿科药品供应,加强儿童合理用药宣传和指导。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儿童健康管理服务纳入签约服务内容。推进儿科分级诊疗制度,引导门诊重心下沉,把儿童常见病、多发病解决在基层。推进预约服务,逐步提高市级医疗机构儿科门诊预约服务比例,到2020年超过50%。全面推行分时段预约,对预约患者和预约转诊患者优先安排就诊。

  五是深化医防融合,加强儿童健康管理。围绕儿童健康管理,实现从以疾病治疗为主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转变。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平台,运用互联网技术推进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落实儿童早期发展项目,多渠道普及儿童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和中医预防保健知识,逐步提高儿童健康的家庭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加强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确保接种率达标。健全完善儿童青少年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将儿童眼病和牙病防治发展信息一并纳入。加强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听力筛查,推广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唐氏综合征等疾病筛查的全程管理。发布儿童主要罕见病名录,建设上海市儿童罕见病诊治中心。深化"医教结合"工作模式,继续加强"一校一医"工作。为每位儿童健康提供主动、安全、便捷、温馨的服务,不断完善本市儿童健康全程服务。

  六是加强队伍建设,激发人才发展活力。加强医学院校临床专业儿科方向教育,适时扩大儿科类招录规模。加强毕业后医学教育,加大儿科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儿童保健医务人员规范化培训。按需开展临床医生转岗培训,加强全科医生儿科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技能培训,持续推进"儿科强基层"继续医学教育。建立儿科人才预警和管理机制,定期发布儿科紧缺人才目录。制定有利于儿科医师流动的多点执业政策。改善儿科医务人员执业环境,薪酬分配政策向儿科倾斜。

  七是做好健康信息服务。积极通过各类媒体,包括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提供医疗机构就诊信息查询服务,建立儿科服务预警和信息发布机制,引导市民就近、错峰、有序就医。多渠道开展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和中医预防保健等儿童健康知识的科普宣传、教育和咨询,普及儿童疾病防治常识,引导市民形成科学就医理念和习惯,营造重视和关注儿童健康服务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为了确保本市儿童健康服务能力建设顺利开展,要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发展改革、财政、卫生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医保)、教育等部门各司其职,加强政策联动、协同落实。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儿童健康服务的投入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儿童健康服务发展,形成多元化的办医格局。要强化任务实施的监督和评估,把儿童健康服务资源配置落实情况纳入政府目标责任管理,各办医主体要把任务要求纳入医院建设与发展的体系中,促进医疗卫生机构落实相关任务。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