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01
市政府新闻办今天(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市商务委党组书记、主任尚玉英介绍了今年以来上海商务发展最新情况,商业创新和扩大开放亮点。市商务委副主任吴星宝、市商务委副主任申卫华、市商务委副主任刘敏出席新闻发布会。
今年以来,商务部门紧紧围绕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全面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政策措施,商务运行总体平稳,主要指标处于合理区间,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
一、内外贸易稳步发展,贸易能级持续提高
1、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商品销售总额再创新高,去年达到8.8万亿元,提前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今年前5个月完成3.6万亿元,同比增长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中有升,前5个月实现4007亿元,增长8%,增速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规模在国内各城市中居于首位。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贸易快速增长,前5个月实现交易额5573亿元,增长19.9%,约占全国的1/10。货物进出口对全国的贡献进一步提升,前5个月实现1794亿美元,在全国的占比由去年同期的11.2%提高到11.6%。服务进出口增速加快,一季度达到475亿美元,增长15.1%,占全国的31.8%,规模和增速在各省市中均居首位。展览业规模居全球城市前列,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正式投入运营,前5个月展出总面积突破500万平方米,增长27%,其中国际展展出面积增长37.6%,增速同比分别加快30.8和39个百分点。商贸业对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继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一季度商贸业实现增加值102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17.6%和26.3%,是服务业中的第一大产业;前5个月,商贸业税收890亿元,分别占全市和第三产业税收的17.4%和25.9%。
2、贸易结构不断优化,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从外贸看,主要是"三个好于":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好于货物贸易,一季度服务进出口增速比同期货物进出口快18.2个百分点;技术进出口合同金额38亿美元,增长29.8%,其中出口增长58.5%。进口好于出口,进口降幅低于全国13.6个百分点,在全国的占比从去年同期的13%提升至15.1%。一般贸易增速好于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出口微降0.9%,好于加工贸易7.6个百分点,在出口中的占比从去年同期的41.7%提高到43.4%,首次超过加工贸易。从内贸看,主要是"两个转变":商业增长由传统模式为主向新业态、新模式引领转变,以撮合交易为主要功能的平台经济、以移动消费端为代表的互联网消费、以线上线下融合为特征的O2O模式等,正在迅速改变传统的商业零售方式,网上商店零售额大幅增长36.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8.7%提高到9.8%;商业销售由传统卖商品为主向卖服务转变,特别是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大大提高了生活性服务业的供给能力和水平,旅游、文化、健康、教育、家政等领域服务业O2O发展迅猛,服务类网上消费增长51.9%,正在成为商业新的增长点。
3、贸易环境不断完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大力实施吸引贸易型总部、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商业转型升级等政策,平行进口汽车、跨境电子商务、国际中转集拼等新业态、新模式稳步发展,口岸监管、进出口通关、出口退税、贸易融资、产业救济、商业仲裁、中小贸易企业再担保等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使上海各类贸易主体的实力与活力进一步增强。批发零售业和进出口企业数量目前分别超过了14万家和4万家,其中年销售额超过百亿元的商业企业83家,年进出口额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52家。在沪设立企业或分支机构的500强企业有173家,本土世界500强企业7家。
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结构不断优化
上海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受欢迎的投资目的地之一。去年上海合同外资首次突破300亿美元,同比增长26.8%,今年1-5月新设外资项目2530个,增长35.4%;合同外资297亿美元,增长146.9%。
1、自贸试验区建设进一步增强了上海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自贸试验区在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创新、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建立与国际贸易投资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取得重要成果,引资优势进一步凸显。前5个月,区内新增外资项目1262个,增长48.6%;合同外资235亿美元,增长5倍,占全市的79.1%。
2、服务业等领域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自贸试验区前后两批54项开放措施已有近900个项目落地,特别是工程设计、旅行社、增值电信、游戏游艺设备生产销售、演出经纪、船舶管理等行业的扩大开放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并积极向全市推广。融资租赁、资信调查、游戏游艺设备生产和销售等领域的开放措施已在黄浦、徐汇等区落地。
3、总部经济能级进一步提升。聚焦营运、投资、结算等核心功能,促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等功能性机构在沪集聚与功能提升,前5个月共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0家(其中亚太区总部4家),投资性公司6家。截至今年5月,外商在上海累计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10家,其中亚太区总部30家,投资性公司303家。对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大对外资研发中心的吸引力度,鼓励其融入本地创新网络。前5个月,新增外资研发中心3家,累计达384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落户上海的外资研发中心有40家是全球研发中心,15家是亚太区研发中心,这些研发中心正逐步提升在全球研发体系中的地位与能级,面向亚太地区乃至全球开展"在上海、为世界"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
三、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对外投资合作提速提质
对外投资合作是近年来上海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上海已进入对外投资带动对外贸易和对外开放水平提升的新阶段。今年1-5月,实现对外直接投资190亿美元,增长4.4倍,实际从境内向境外汇出金额42亿美元,居全国首位。
1、对外直接投资能级提升,主要呈现四个转变:投资目的地更趋多元和平衡。企业更加积极大胆地向美、欧等成熟市场国家投资,投资目的地从发展中经济体转向发达经济体,前5个月对亚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投资占比分别为37.2%、25.6%、22.7%和11.6%。投资流向从传统行业转向高附加值行业。产业高端投资受到青睐,前5个月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商务服务业、信息软件业和批发零售业等附加值较高的服务业,投资额占本市80%以上。并购和增资成为走出去的主要方式,更加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前5个月通过并购和增资方式的投资额分别占对外投资总额的43.8%和36.9%,合计超过八成。非公有制企业主体作用进一步增强,民营企业逐步成为对外投资主体,前5个月对外投资项目数和金额分别占本市的84.4%和52.5%。
2、主动参与并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以高层互访为契机,推动建立"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机制,目前上海已与新加坡、捷克、土耳其、阿联酋等国家的经贸部门或节点城市签署了经贸合作备忘录。加快构筑贸易投资网络,推动双向投资合作,以投资促进贸易。前5个月,上海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44.8亿美元,增长36.3倍;对沿线国家货物进出口已占全市进出口近20%;沿线国家在沪实到外资7.3亿美元,增长45.3%。
3、装备制造业和工程承包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挥上海装备制造业、对外投资和工程总承包三大优势,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前5个月,新中标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在非洲、亚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占比超过八成,行业分布以电力工程、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项目为主,合同额占比分别为52.6%和14.8%,八成以上项目是金额超5000万美元的大中型项目。装备"走出去"模式逐渐与国际接轨,七成以上项目采取EPC(设计-采购-施工)的国际通行模式,并正逐步探索以PMC(项目管理总承包)、BOT(建设-经营-转让)、PPP(公私合营)等方式承接境外工程项目。
四、突出繁荣繁华和便民利民,商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城市,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上海商业中心城市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上海以重大项目为抓手,连续两年推进商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86项,涉及投资额569亿元,进一步加快了商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1、重点商圈、主要零售业态销售回暖。重点商圈特别是中心城区商圈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销售企稳回升明显。1-5月,11个市级商圈零售额增长0.5%,比去年同期快5.2个百分点;8个区级商圈、9个郊区商圈零售额分别增长8.7%和8.2%,也比去年同期快8.2和0.5个百分点。七大类零售业态中,同比增速大部分快于去年同期,其中,无店铺、便利店、专业专卖店、购物中心零售额分别增长45.9%、8.6%、6.8%和5.5%(去年同期增速分别为23.7%、7.1%、-5.3%和3.7%),大卖场、百货店、标准超市等下降幅度也明显收窄(分别下降5.7%、3.1%和1.6%,去年同期为-5.1%、-10.1%、-5.9)。
2、商街转型更加凸显"精"与"特"。针对南京路、淮海路等商业街进一步对标香榭丽舍、银座等世界级商业街区,在业态上更加突出高端、国际、时尚,在结构上更加注重消费、餐饮、娱乐等结合,在经营上更加注重线上线下、互动体验、定制参与等融合,由满足需求走向创造需求、引导需求。针对专业性特色商业街,进一步做深、挖特,提高专业特色商业集聚度,形成定位明确、特色鲜明、消费便捷的街区体系。启动离境退税定点商店选点布局,促进会商旅文体联动,积极吸引和扩大外来消费。
3、商圈转型更加凸显商业商务融合。以主题化、个性化、特色化为导向,推动主要商圈向集购物、旅游、文化、会展、餐饮、商务、娱乐、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多维空间转型,实现由"单一消费"向"多元商务"延伸。顺应网络购物、移动购物、社交媒体购物等快速发展趋势,在主要商圈实现光纤宽带和无线网络全覆盖,改善优化商圈生态和消费环境,实现由"传统商圈"向"智慧商圈"拓展。积极探索利用存量商业商务资源转型发展众创空间,首个利用存量商业资源打造的新服务业创客空间综合体已经开园,由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示范企业、共享空间、商业配套、展示空间等组成,为创新创业者提供由初创到成长成规模企业的全流程一揽子解决方案,带动整体商业生态的提升。
4、社区商业转型更加凸显精准化、便利化。社区商业已占到全市社零的1/3左右,并呈现更加精细化、集成化、平台化的特征,线上线下融合、云网端一体化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及时、高效、优质的服务。如农工商、京东、1号店、苏宁、顺丰等在社区设立服务中心,提供网络购物咨询、导购、试用及定制采购、门到门配送等便民服务;小区无忧等平台汇集社区周边3公里内的常用商家,解决家政、外卖、美容美发及开锁、疏通、家电维修等各种生活需求。
五、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1、改善和优化营商环境实现新突破。积极在全市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创新制度,全面落实备案制为主的对外投资管理新体制,在静安等区县试点外商投资企业"告知承诺+格式审批"的新模式,企业设立时间从平均9个缩减至4个工作日。以亚太示范电子口岸建设为契机,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和标准制定。目前已形成亚太示范电子口岸合作网络(APMEN)的《战略框架》和《工作机制》,并在最近召开的APEC第二十届贸易部长会议上得到批准;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秘鲁、越南等8个经济体的10个口岸正式加入网络,简化中国台湾水果原产地证等成为首批试点示范项目。
2、深化内贸流通改革发展取得新进展。上海是全国首批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和发展综合试点城市之一,目前已制定了试点方案,建立了推进机制。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稳步推进,确定了物流标准化、农产品流通、商品市场转型及打击侵权假冒等重点合作领域。大宗商品市场建设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内钢铁、有色金属、白银等8家大宗商品现货交易中心已进入正式上线运作前的准备阶段。首个商业创新发展示范区"上海国际时尚之都示范区"在黄浦正式揭牌,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全面启动,成立了物流标准化创新联盟。深化商务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商务领域行政管理信息共享机制、以平台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综合信用评价机制和第三方机构为主导的专业评价机制,上海成为商务部商务诚信公众服务平台建设四个试点城市之一,18家企业成为"2015年商务诚信建设重点推进行动计划"首批重点推进单位。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1-5月共查处案件1028件,结案746件,捣毁窝点24个。加强单用途预付卡管理,开通本市单用途预付卡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已覆盖346家发卡企业的2100余个网点,消费者通过登录微信公众号或手机扫描发卡企业铭牌上的二维码,即可查询相关发卡企业信息。
3、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民生取得新成效。深入推进早餐工程,连续4年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已建成20家早餐加工配送中心(中央厨房),初步形成原材料统一采购、统一加工、统一配送到5000多家门店销售的产业链条,今年还将建设4家中央厨房,并进一步扩大向社会网点的配送能力,让更多市民吃上放心早餐。加快推进传统生鲜行业、传统菜市场与互联网结合,培育发展运营模式多元化、需求多样化、服务水平精细化的多种类型的互联网+菜篮子模式,特别是以自动售菜和网订店取为代表的智慧微菜场模式快速发展,目前已布点智慧微菜场182家,满足市民多元化消费需求。坚持问题导向,积极破解企业反映强烈、阻碍行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先后梳理出电子商务问题清单46项、贸易便利化问题清单33项,其中公共场所无线网络、国际邮轮船供贸易监管方案等10多个问题已基本解决或取得较大突破。依托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启动2015年百项服务系列活动,服务中小企业数量达3万家次。